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百家姓
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姓
yáng

拼音:yáng

注音:ㄧㄤˊ

笔画数::6

笔顺编号::121533

结构::左右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3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百家姓"扬"的排名
起源

扬姓主要源自:杨姓、姬姓。

扬姓起源一

出自土家族姓氏。

扬姓起源二

出自杨姓,汉代扬、杨不分,杨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

扬姓起源三

源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康王六年(前1015),周康王封弟弟姬杼于扬(也作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姬杼是为扬(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扬(杨),扬(杨)国的后人以国为姓,成为扬(杨)姓。

扬姓起源四

源自另一支姬姓,以封地为氏。春秋时,晋武公灭扬(杨)国后,将地分封给了次子伯侨。公元前514年,伯侨后代被晋侯灭门。有一人逃至华阴,以祖先封地为姓,称为扬(杨)氏。

扬姓起源五

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北魏时,莫胡氏改为汉姓单姓扬。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扬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8万,在各姓中排第296位,占全国人口的0.01%。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水、长扬。

一、扬(揚)y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云:‘伯侨不知周何别也。’又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

1、周宣王(或曰周景王)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或出姬姓之羊舌氏: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

3、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或改为枭氏。汉代有扬雄、扬乌;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二、扬(揚)

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

2、土家族姓。

扬姓名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天水。

历史名人

扬姓古代名人

扬雄西汉,本姓杨,辞赋家、语言学家。博览多识,酷好辞赋,一生悉心著述,有《方言》、《法言》、《太玄》等著作。

扬乌西汉,神童,是扬雄之子,幼年就参与写作《太玄经》,名振一时。

扬光休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举人。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水、长扬。

一、扬(揚)y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云:‘伯侨不知周何别也。’又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

1、周宣王(或曰周景王)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或出姬姓之羊舌氏: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

3、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或改为枭氏。汉代有扬雄、扬乌;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二、扬(揚)

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

2、土家族姓。

扬姓名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天水。

姓氏源流

一、扬(揚)y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云:‘伯侨不知周何别也。’又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

1、周宣王(或曰周景王)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或出姬姓之羊舌氏: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

3、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或改为枭氏。汉代有扬雄、扬乌;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二、扬(揚)

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

2、土家族姓。

扬姓名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天水。

堂号

天水、长扬。

一、扬(揚)y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云:‘伯侨不知周何别也。’又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

1、周宣王(或曰周景王)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或出姬姓之羊舌氏: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

3、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或改为枭氏。汉代有扬雄、扬乌;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二、扬(揚)

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扬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

2、土家族姓。

扬姓名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天水。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