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百家姓
百家姓
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姓
bǎi

拼音:bǎi

注音:ㄅㄞˇ

笔画数::6

笔顺编号::132511

结构::上下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

部首::

部外笔画::1

字型分析::上下结构

繁简对应::

百家姓"百"的排名
起源

百姓主要源自:姬姓。

百姓起源一

源于栢皇氏,出自远古帝王栢皇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在中国古代传说历史中,从赫胥氏到周文王的世系各有差异,但其中皆记有上古帝王栢皇。直到宋朝史学家罗泌所纂的《路史》前纪第一~九卷记载中,亦记有栢皇。例如:

按史籍《梁书》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赫胥→燧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尊卢→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庄子》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容成→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轩辕→赫胥→尊卢→祝融→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六韬》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栢皇→栗陆→黎连→轩辕→共工→尊卢→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遁甲开山图》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祝融→混沌→昊英→有巢→葛天→阴康→朱襄→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帝王世纪》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栢皇氏的支庶子孙有以“栢皇”为姓氏者,称栢皇氏,后改“栢”为“佰”,省文为佰氏,再后简文为百氏,读音作bǎi(ㄅㄞˇ)。

百姓起源二

源于战国,始祖为著名道家列御寇的弟子百丰。

百姓起源三

唐代高丽人有百姓,为高丽八姓之一。

百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第五代孙伯益,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据史籍《水经注·益庙碑》中记载:伯益,字隤敳,辅佐舜帝泽虞,他擅长训饲百兽,被号为“百虫将军”。后又辅佐大禹治水,被封于大敖(今江西上高)。大禹曾让以位,伯益辞焉,年逾二百岁而终。伯益,是传说中少典氏的第十六代孙、黄帝第五代孙。其支庶分封于大敖后,有伯氏、圣氏、梁氏、敖氏、百氏、虫氏、苍氏、舒氏、庞氏、叔氏、仲氏等。

百氏,即以伯益的称号“百虫将军”为姓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读音作bǎi(ㄅㄞˇ)。

百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傒,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今山西平陆),称虞候。到了春秋时期,虞仲有个后人叫傒,曾出游诸国。他曾至齐国,遭弃用,又至周王室,仍不为用。后入虞国,官为大夫,以佐虞侯,因其家居于虞国百里乡(今山西平陆),称其为“百里傒”,简称“百里奚”,字里,又字井百、子明,亦称百里子或百里。相传,百里傒逝世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后世子孙敬先祖百里傒之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国百里乡为姓氏,称百里氏。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秦大夫百里傒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百里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百氏、里氏、奚氏者,亦有有以先祖之字为井氏、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此。但该支百氏的姓氏读音仍为古秦音,读作bó(ㄅㄛˊ)。百里氏以及分衍之百氏、里氏、奚氏、井氏、明氏族人皆尊奉百里傒为得姓始祖。

百姓起源六

源于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蒙古族召·额日氏,亦称召阿儿氏,“召”为“百”之义,“额日”为“男子汉”之义。“召·额日”可汉释为“百条勇士”。在明朝时期著名学者叶向高撰著的《四夷考·北虏考》中,将召·额日氏记载为“召阿儿氏”。

蒙古族召·额日氏在明朝时期,即有以姓氏汉义汉化为百氏者,世代相传至此。

百姓起源七

源于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回族中的摆氏,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朝时期的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就是摆都而的的后裔,他的便取汉姓为摆氏,名叫摆言太。

元末明初,摆氏一族为躲避明军的残酷追杀,分散四处,其中有族人为避祸而改以谐音汉字“百”为姓氏,称百氏,世代相传至此。

百姓起源八

源于满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唐古氏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百氏等,世代相传至此。

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九位,以新蔡、京兆为郡望。

百氏一族发迹于河南省的南阳地区,今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台湾省等地区。

南阳郡:秦置,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县治),晋为南阳国,南朝宋仍曰南阳郡,隋郡废,寻复置,称移治穰县(在今河南邓县东南),金废。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宁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百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百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百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历史名人

百姓古代名人

百政西汉,农民起义首领。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武帝末年,战争频繁,赋役繁重,人民穷困,被迫纷起反抗,他与梅免在南阳各地领导农民起义,攻城邑,杀长吏,互相呼应,官府不能制。数岁后,武帝命绣衣御史以虎符发兵进击,起义终被镇压,但起义军散卒仍多继续坚持斗争。

百家奴元朝(?—1311),元将领。蒙古人。父唆都任郢、复(今湖北钟祥、沔阳)二州招讨使;他承袭父职。至元五年(1268),从大军围攻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多立功,1271年,宋将范文虎输粮于襄阳,他在鹿门山给予袭击,后驻军该地,断绝宋军粮道。1274年从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大军骤至,他深入宋阵,身负数伤,犹力战。后从元军大战鄂、汉,宋将夏贵率水师拒战,他突入宋阵,击败宋军,追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转战百里,深夜始还。又攻破金牛坝要寨,立有战功。

百龄清朝(?—1815),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授编修。历奉天(辽宁)顺天府丞。嘉庆五年(1800)授湖南、浙江按察使。历贵州、云南布政使。八年,擢广西巡抚,平冤案,上嘉之,特加少保。寻擢湖广总督。后被劾,夺职。赴福建治粮饷。历山东按察使、巡抚。十四年,复擢两广总督。筹饷练水师,惩贪去懦,降服巨寇张保,粤洋肃清。授两江总督。时河决王家营,其亲勘下游,疏请修浚正河,诏如仪。十八年,命协办大学士,总督如故。后因案受牵,严诏责捕。二十年,封三等男,兼署安徽巡抚。是年病卒于江宁(南京)。谥文敏。所著有《除邪纪略》、《守意龛集》。其他百姓名人有战国列子弟子百丰;明将领百恭、百通;清将领百祥等。

郡望

南阳郡:秦置,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县治),晋为南阳国,南朝宋仍曰南阳郡,隋郡废,寻复置,称移治穰县(在今河南邓县东南),金废。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宁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百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百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百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姓氏源流

一、百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百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百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堂号

南阳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宁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百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百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百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