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折角巾
zhé jiǎo jīn

【拼音】:zhé jiǎo jīn

【注音】:ㄓㄜˊㄐ一ㄠˇㄐ一ㄣ

【结构】:折(左右结构)角(上下结构)巾(独体结构)

字义分解
折角巾的解释
词语解释
即林宗巾。折角巾[zhéjiǎojīn]⒈即林宗巾。
引证解释
⒈即林宗巾。东汉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引宋张耒《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鲁国衣冠异,尽戴林宗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琼英飞石子打击。”亦省作“折巾”。清侯方域《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网络解释
折角巾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
综合释义
即林宗巾。东汉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宋张耒《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鲁国衣冠异,尽戴林宗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琼英飞石子打击。”亦省作“折巾”。清侯方域《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折角巾[zhéjiǎojīn]即林宗巾。东汉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叠。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宋张耒《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鲁国衣冠异,尽戴林宗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
汉语大词典
即林宗巾。东汉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宋张耒《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鲁国衣冠异,尽戴林宗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绿袍少年将军来,教琼英飞石子打击。”亦省作“折巾”。清侯方域《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其他释义
1.即林宗巾。东汉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叠。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宋张耒《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鲁国衣冠异,尽戴林宗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
折角巾造句
1.他在家人服侍下脱去官服,换上一件临时找来的蓝色半旧圆领湖绉绿绵袍,腰系紫色丝绦,戴一顶七成新元青贡缎折角巾,前边缀着一块长方形轻碧汉玉。
折角巾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