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画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
基础解释
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画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
引证解释
⒈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划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引宋朱熹《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清钱大昭《迩言》卷五:“今童子初就傅,往往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云云,不过取其笔画少而便习耳。后读元方回诗云:‘忽到古稀年七十,犹思上大化三千。’乃知由来已久。”
网络解释
上大人(传统纸牌游戏)《上大人》(又名“花牌”),一种地方纸牌名。是流行于湘鄂渝边区的一种地方纸牌,手机和电脑上面也有《上大人》的纸牌游戏。
综合释义
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划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宋朱熹《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清钱大昭《迩言》卷五:“今童子初就傅,往往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云云,不过取其笔画少而便习耳。后读元方回诗云:‘忽到古稀年七十,犹思上大化三千。’乃知由来已久。”上大人[shàngdàrén]旧时学童入学时描红的习字簿。上面写着「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笔画简少,便利学童学习。后比喻极为简单浅显的文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
汉语大词典
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划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宋朱熹《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清钱大昭《迩言》卷五:“今童子初就傅,往往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云云,不过取其笔画少而便习耳。后读元方回诗云:‘忽到古稀年七十,犹思上大化三千。’乃知由来已久。”
国语辞典
旧时学童入学时描红的习字簿。上面写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笔画简少,便利学童学习。后比喻极为简单浅显的文字。
辞典修订版
旧时学童入学时描红的习字簿。上面写着「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笔画简少,便利学童学习。后比喻极为简单浅显的文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
其他解释
世俗蒙师使童子习字之文字。《辞海》:「按,敦煌经卷唐人疏记中,辞半满教义有云:『如世小儿上学初学上大夫等,是半字敎,聚识多字,名满字敎。』则唐时已有之,惟上大人作上大夫。又,清、张尔岐《蒿庵闲话》谓禅宗正脉临济宗载提刑郭祥正谒白云禅师,白云上堂举『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数语,则宋时上大夫已作上大人,惟孔乙己作丘乙己,则孔字乃后人所改。」
其他释义
1.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画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