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重言
chóng yán

【拼音】:chóng yán

【简体】:重言

【繁体】:重言

字义分解
重言的解释
词语解释
⒈ 再次申说。⒉ 口吃。⒊ 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叠字。重言[zhòngyán]⒈再次申说。⒉口吃。⒊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叠字。
基础解释
1、复词的一种。由两个相同单字,重叠组成的词语。2、重复的说。
引证解释
⒈ 谓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引:《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成玄英疏:“重言,长老乡閭尊重者也。”陆德明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王先谦集解:“其(庄子)託为神农、黄帝、尧、舜、孔、颜之类,言足为世重者,又十有其七。”一说反复言之。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庄生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宋司马光《酬胡侍讲先生瑗字翼之见寄》诗:“常恐负吹嘘,终为重言累。”⒉ 意味深重,语重心长的话。引: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不復兴意。”唐李濬《松窗杂录》:“﹝德宗﹞常於便殿语玄宗朝,尤惜谬用李林甫,因再三嘆息重言曰:‘中原之祸,自林甫始也。’”⒊ 再次申说。引:《列子·说符》:“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后汉书·郎顗传》:“出死忘命,恳恳重言。”李贤注:“重,再也。”唐陈子昂《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復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⒋ 口吃。引:《灵枢经·忧恚无言》:“其厌大而厚,则开闔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⒌ 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迭字。例: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如: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连用七组重言,以造成一种凄惋的情与景。⒈谓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引《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成玄英疏:“重言,长老乡閭尊重者也。”陆德明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王先谦集解:“其(庄子)託为神农、黄帝、尧、舜、孔、颜之类,言足为世重者,又十有其七。”一说反复言之。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庄生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宋司马光《酬胡侍讲先生瑗字翼之见寄》诗:“常恐负吹嘘,终为重言累。”⒉意味深重,语重心长的话。引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不復兴意。”唐李濬《松窗杂录》:“﹝德宗﹞常於便殿语玄宗朝,尤惜谬用李林甫,因再三嘆息重言曰:‘中原之祸,自林甫始也。’”⒊再次申说。引《列子·说符》:“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后汉书·郎顗传》:“出死忘命,恳恳重言。”李贤注:“重,再也。”唐陈子昂《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復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⒋口吃。引《灵枢经·忧恚无言》:“其厌大而厚,则开闔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⒌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迭字。例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如: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连用七组重言,以造成一种凄惋的情与景。
综合释义
谓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成玄英疏:“重言,长老乡閭尊重者也。”陆德明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王先谦集解:“其(庄子)託为神农、黄帝、尧、舜、孔、颜之类,言足为世重者,又十有其七。”一说反复言之。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庄生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宋司马光《酬胡侍讲先生瑗字翼之见寄》诗:“常恐负吹嘘,终为重言累。”意味深重,语重心长的话。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不復兴意。”唐李濬《松窗杂录》:“﹝德宗﹞常於便殿语玄宗朝,尤惜谬用李林甫,因再三嘆息重言曰:‘中原之祸,自林甫始也。’”再次申说。《列子·说符》:“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后汉书·郎顗传》:“出死忘命,恳恳重言。”李贤注:“重,再也。”唐陈子昂《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復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口吃。《灵枢经·忧恚无言》:“其厌大而厚,则开闔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迭字。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如: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连用七组重言,以造成一种凄惋的情与景。
汉语大词典
(1).谓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成玄英疏:“重言,长老乡闾尊重者也。”陆德明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王先谦集解:“其(庄子)托为神农、黄帝、尧、舜、孔、颜之类,言足为世重者,又十有其七。”一说反复言之。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庄生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宋司马光《酬胡侍讲先生瑗字翼之见寄》诗:“常恐负吹嘘,终为重言累。”(2).意味深重,语重心长的话。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不复兴意。”唐李浚《松窗杂录》:“﹝德宗﹞常于便殿语玄宗朝,尤惜谬用李林甫,因再三叹息重言曰:‘中原之祸,自林甫始也。’”(1).再次申说。《列子·说符》:“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后汉书·郎顗传》:“出死忘命,恳恳重言。”李贤注:“重,再也。”唐陈子昂《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复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2).口吃。《灵枢经·忧恚无言》:“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3).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迭字,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如: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连用七组重言,以造成一种凄惋的情与景。
国语辞典
⒈ 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引:《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⒉ 重视言语。引:《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正位居体,重言慎法。」⒊ 重视承诺,信守诺言。例:如:「你若重言,就不要轻易承诺。」反轻诺重言[chóngyán]⒈ 复词的一种。由两个相同单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参见「叠字」条。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⒉ 重复的说。引:《后汉书·卷三〇下·郎?传》:「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重言[zhòngyán]⒈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引《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⒉重视言语。引《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正位居体,重言慎法。」⒊重视承诺,信守诺言。例如:「你若重言,就不要轻易承诺。」反轻诺重言[chóngyán]⒈复词的一种。由两个相同单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参见「叠字」条。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⒉重复的说。引《后汉书·卷三〇下·郎?传》:「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辞典修订版
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重视言语。《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正位居体,重言慎法。」重视承诺,信守诺言,如:「你若重言,就不要轻易承诺。」[二]ㄔㄨㄥˊ ㄧㄢˊ chóng yán
其他释义
1.再次申说。2.口吃。3.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叠字。
近反义词
反义词
重言造句
1.在此基础上给出局部赋值的广义拟重言式定义,并在其中建立了升级算法。
2.最后本文在完成等价式、重言式、矛盾式等问题时,为防止频仍地输入和输入对主函数地局部停止啦改良。
3.虽然没有经过任何事先彩排和通知,但当柳重言唱起《红豆》的副歌时,台下所有观众竟然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唱起来,全场大合唱的场面令人动容。
4.可以说,叶圣陶重言教,更重身教,他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润物细无声”。
5.未经多少世事,头脑里却装满了规矩成见,待人接物老成持重,言语谈吐老气横秋,动辄一句:对人对世失望透顶。我见了这样的年轻人总掩饰不了一脸厌恶,唯恐躲之不及。不老装老比倚老卖老更可恨。
6.重言教、重身教、严以律己,学知识、学品德、宽以待人。
7.原来这联不仅将重言叠字,回环顶真,拆字象形据为一体,而且意境高雅,环环相扣,加之前两字为地名,后一风字繁体乃是凡鸟二字象形,所以难度极大。
8.“证明这个定理”就是要证明这个蕴涵式是一个重言式。
9.如果能证明该蕴涵式为重言式,那么其数学命题的证明推理形式就是正确的。
10.首先以蕴涵算子为基础从有限扰动模糊命题逻辑出发,讨论其逻辑代数及广义重言式的性质。
重言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