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七闽
qī mǐn

【拼音】:qī mǐn

【注音】:ㄑ一ㄇ一ㄣˇ

【结构】:七(独体结构)闽(半包围结构)

【繁体】:七閩

字义分解
七闽的解释
词语解释
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分为七族。七闽[qīmǐn]⒈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引证解释
⒈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引《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宋苏轼《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剪灯新话·三山福地记》:“时有陈有定据守福建,七闽颇安。”清张尚瑗《仙霞关》诗:“七闽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
网络解释
七闽七闽,也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及广东潮汕地区的闽人。今指福建。
综合释义
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宋苏轼《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剪灯新话·三山福地记》:“时有陈有定据守福建,七闽颇安。”清张尚瑗《仙霞关》诗:“七闽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七闽[qīmǐn]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分为七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汉语大词典
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宋苏轼《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剪灯新话·三山福地记》:“时有陈有定据守福建,七闽颇安。”清张尚瑗《仙霞关》诗:“七闽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
其他释义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七闽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