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对转
duì zhuǎn

【拼音】:duì zhuǎn

【结构】:对(左右结构)转(左右结构)

【简体】:对转

【繁体】:對轉

【拼音】:duì zhuǎn

字义分解
对转的解释
词语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对转[duìzhuǎn]⒈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⒉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
引证解释
⒈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引宋洪迈《容斋四笔·蒋魏公逸史》:“其三云:‘旧制,执政双转,谓自工部侍郎转刑部,刑部转兵部,兵部转工部尚书。惟宰相对转,工部侍郎直转工书,比执政三迁也。’予考旧制……宰相为侍郎者,升三曹;为尚书者,双转。如工侍转户侍,礼侍转兵侍,若係户侍,当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迁尚书。今言工侍对转工书,非也。”⒉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引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又”郑玄注:“古文禪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例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⒈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引宋洪迈《容斋四笔·蒋魏公逸史》:“其三云:‘旧制,执政双转,谓自工部侍郎转刑部,刑部转兵部,兵部转工部尚书。惟宰相对转,工部侍郎直转工书,比执政三迁也。’予考旧制……宰相为侍郎者,升三曹;为尚书者,双转。如工侍转户侍,礼侍转兵侍,若係户侍,当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迁尚书。今言工侍对转工书,非也。”⒉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引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又”郑玄注:“古文禪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例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
网络解释
对转对转,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网友释义
对转,读音为duìzhuǎn,汉语词语,意思是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汉语大词典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宋洪迈《容斋四笔·蒋魏公逸史》:“其三云:‘旧制,执政双转,谓自工部侍郎转刑部,刑部转兵部,兵部转工部尚书。惟宰相对转,工部侍郎直转工书,比执政三迁也。’予考旧制……宰相为侍郎者,升三曹;为尚书者,双转。如工侍转户侍,礼侍转兵侍,若系户侍,当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迁尚书。今言工侍对转工书,非也。”(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
国语辞典
声韵学上指语音中阴声韵与阳声韵发生互通的现象。参见「阴阳对转」条。对转[duìzhuǎn]⒈声韵学上指语音中阴声韵与阳声韵发生互通的现象。参见「阴阳对转」条。
对转造句
1.你的目的是缩小转弯半径,速度对转弯半径的影响最大。
2.本文以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电站系统为工程背景,对转桨机组河床迳流式电站全枢纽系统进行了过渡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3.本文分析了转速相对误差对转速数列公比的影响,并提出转速相对误差允许值的建议。
4.必须更高瞻远瞩,以信心面对转变,视不明朗因素为挑战,转危为机。
5.她那晚在花园的露台上结婚,然后她的派对转移到室内进行正餐,一位侍应生通知她说屋里着了小火。
6.目前,我国从事奢侈品验证的机构非常少,即便是提供奢侈品鉴定的一些企业,大多也只对转为二手的寄卖品进行鉴定。
7.分析了弧齿圆柱齿轮大、小齿轮齿端面廓形彼此相对转动时,当量间隙值的变化。
8.此外,还对转基因白三叶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展望。
9.以具体样机为例,分析了定子绕组匝数、永磁体充磁方向长度和转子外形对转矩特性的影响。
10.鲤鱼村养殖户金善宝,拆除牛蛙大棚后,对转行缺乏信心。
对转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