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趾高气扬
zhǐ gāo qì yáng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注音】:ㄓˇㄍㄠㄑ一ˋ一ㄤˊ

【词性】:形容词、成语。

【简体】:趾高气扬

【繁体】:趾高氣揚

字义分解
趾高气扬的解释
词语解释
趾高气扬zhǐgāo-qìyáng。(1)脚抬得高高,得意扬扬,形容骄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样子。趾高气扬[zhǐgāoqìyáng]⒈脚抬得高高,得意扬扬,形容骄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样子。英holdone’sheadhigh;
基础解释
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近]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反]低三下四|奴颜婢膝。
引证解释
⒈后用“趾高气扬”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引《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鬭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屈瑕字)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战国策·齐策三》:“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清谈迁《北游录·纪文·六十自寿序》:“先生顾诸客曰:‘冠进贤而来者,趾高气扬,僕视其中,无所有也。’”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的架子,不过,可不是趾高气扬的那一种,而是把骨骼放松,仿佛随时都可以被风吹散。”
综合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但是那种~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网友释义
【成语】趾高气扬【拼音】zhǐgāoqìyáng【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傲视别人。得意忘形的样子。【感情色彩】贬义
国语辞典
走路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后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花月痕.第一二回》:「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也作「足高气扬」。趾高气扬[zhǐgāoqìyáng]⒈走路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语本后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也作「足高气扬」。引《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花月痕·第一二回》:「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近不可一世高视阔步耀武扬威反低首下心低声下气奴颜婢膝灰心丧气垂头拱手垂头丧气成语解释趾高气扬
辞典简编版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语本《左传.桓公十三年》。 【造句】他在这次考试拿了第一名后就趾高气扬,让同学们十分反感。
成语词典版
0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嚷着叫调桌子打牌。」02.《花月痕.第一二回》:「不想从西廊转过水榭,这过路亭是一道板桥。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03.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六出》:「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04.《聊斋志异.卷六.绦妃》:「尔乃趾高气扬,发无端之踔厉;催蒙振落,动不已之瓓珊。」05.《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他戴一顶绒帽,一顶狐狸皮帽套,一领插青布篮(蓝)布里棉道袍,一双皂靴,撞了人,趾高气扬,作揖拱手,绝无上下。」
其他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出处
《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趾高气扬”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甚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偃列传》也载:“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此成语用来形容自高自大、得意忘形。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气势盛大,屈瑕盛为恐慌。于是,他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反对这样做,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斗志不坚,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猛攻蒲骚,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蒲骚之战”。但是,屈瑕并无自知之明,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向送行的官员告别,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对御手说:“莫敖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驾车到王宫,求见楚王。他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没答应。屈瑕到了前线,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军中“敢谏者处于极刑”。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屈瑕毫不在意。但部队随地驻扎,一点也不做戒备。罗军联合卢襦(今襄樊市西南)的军队猛烈攻击。楚军马上溃散,死伤惨重。屈瑕乘着一辆战车,狼狈而逃。出征时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早已不见了。屈瑕逃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发现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伤,自缢而亡。
近反义词
趾高气扬造句
1.他像孔雀一样趾高气扬,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爱戴。
2.年轻的公鸡趾高气扬昂首阔步,抬头挺胸,神气活现地作势要进攻。
3.低下其怀有偏见的头,低下其趾高气扬高昂的头,谦逊一点做人吧!
4.在巴结羡慕他的穷棒子面前,他趾高气扬,人五人六。
5.他们看着拥挤的人群连迟疑一下都没有,直接放弃了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身姿,换上了一副泼妇骂街般的气势,踩着人的身体挤进了巴士中。
6.有些人稍稍涉猎一些学识的境域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飞扬跋扈。
7.在敌占区,那些趾高气扬的家伙,不是鬼子,就是汉奸,老百姓哪敢抬头走路。
8.听到瘦翻译介绍自己,坂田次朗趾高气扬地挺着啤酒肚,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季凡在旁心想不用你太得意,一会儿有你受的。
9.高薪的经理代替了趾高气扬的大老板。
10.李海得意洋洋的将烧火棍丢给帮工,挺着胸部,如凯旋的将军般从街对面走回来,而那些帮工,也一个个挺胸叠肚,趾高气扬
趾高气扬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