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检举
jiǎn jǔ

【拼音】:jiǎn jǔ

【注音】:ㄐ一ㄢˇㄐㄨˇ

【词性】:动词。

【结构】:检(左右结构)举(上下结构)

【简体】:检举

【繁体】:檢舉

字义分解
检举的解释
词语解释
检举jiǎnjǔ。(1)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2)荐拔。检举[jiǎnjǔ]⒈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例检举逃犯。英exposeanoffence;report(anoffence)totheauthorities;⒉荐拔。英recommend;
基础解释
(动)向司法机关等或有关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隐匿的逃犯。[近]告发|举报。[反]包庇。
引证解释
⒈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引《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⒉犹选择。引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宰臣吕大防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⒊荐拔。引宋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建寧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网络解释
检举检举是指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与“举报”的意义类似。可以通过写举报信、电话举报、网络举报等方式检举。
综合释义
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犹选择。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宰臣吕大防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荐拔。宋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建寧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汉语大词典
(1).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2).犹选择。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宰臣吕大防等言,昨奉圣旨宣谕,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救正之宜,请检举行之。”(3).荐拔。宋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绝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诏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国语辞典
举发他人行为的过失或违法的情事,如:「检举匪谍,人人有责」。检举[jiǎnjǔ]⒈举发他人行为的过失或违法的情事。引《西游记·第二七回》:「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例如:「检举匪谍,人人有责」。反包庇庇护⒉捡择举出。引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⒊荐举拔用。引《续资治通鉴·卷一二八·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丙申,诏责受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辞典修订版
举发他人行为的过失或违法的情事,如:「检举匪谍,人人有责」。《西游记.第二七回》:「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捡择举出。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荐举拔用。《续资治通监.卷一二八.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丙申,诏责受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辞典简编版
举发他人行为的过失或违法的事情。 【造句】选委会鼓励民众检举贿选。
其他释义
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检举造句
1.某乙老神在在的说:“白痴!你想会有谁愿意去检举她呢?”。
2.朱志恒真的一身清白吗?实际上,在他“逃亡”期间,张洋居委会部分居民写了两封关于他的联名检举信。
3.举报犯罪的成果有疑点,如有的在押人员检举他人犯罪行为后,管教民警串通承办人员将案值通过高估冒算等形式做大,变非立功为立功,变立小功为立大功。
4.陈姓妇人说,报警没用后,改向新北市环保局检举,但环保局回复“狗叫声无法用测音器测”,她又碰了钉子。
5.拒报不符合规定的统计报表,检举和揭发违反统计法律、规定、制度的行为。
6.米德勒先生表示,很多生产问题在当地制造业圈子内并不是什么秘密,但狼狈为奸的情况猖獗,而且在中国,检举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7.至于对匿名或冒名检举案件,其内容纯系指谪个人或涉及恩怨者,仅登录备查,概不予受理。
8.这个家伙伪装多年,终于被检举揭发而原形毕露了。
9.而编造情况检举、并无实据的揭发,以期达到从轻或减轻处罚的目的,显然是“指山卖磨盘”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10.甲揭发检举他人犯罪所形成的证据材料,属于“攀供”的范畴,只能归类为“供述和辩解”,而不能单独归类为“辩解”。
检举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