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上计
shàng jì

【拼音】:shàng jì

【注音】:ㄕㄤˋㄐ一ˋ

【结构】:上(独体结构)计(左右结构)

【简体】:上计

【繁体】:上計

字义分解
上计的解释
词语解释
上计shàngjì。(1)见“上策”。上计[shàngjì]⒈见“上策”英thebestpolicy;
基础解释
见“上策”。
引证解释
⒈上策。引《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復战。”《南史·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⒉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引《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於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贤之。”《淮南子·人间训》:“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属官﹞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姦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於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穀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唐杜甫《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清吴伟业《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一官三载今上计,粉本溪山坐卧持。”⒊上计吏之省称。引《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四年﹞是岁,初復郡国上计补郎官。”刘昭注:“上计,今计吏也。”《北堂书钞》七九引北魏阚駰《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也,汉因之,号曰计偕。”
网络解释
上计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更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综合释义
上策。《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復战。”《南史·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於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贤之。”《淮南子·人间训》:“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属官﹞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姦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於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穀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唐杜甫《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清吴伟业《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一官三载今上计,粉本溪山坐卧持。”上计吏之省称。《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四年﹞是岁,初復郡国上计补郎官。”刘昭注:“上计,今计吏也。”《北堂书钞》七九引北魏阚駰《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也,汉因之,号曰计偕。”上计[shàngjì]最好的计策。《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汉制,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贼、狱讼等事项,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汉语大词典
上策。《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南史·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1).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贤之。”《淮南子·人间训》:“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属官﹞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唐杜甫《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清吴伟业《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一官三载今上计,粉本溪山坐卧持。”(2).上计吏之省称。《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四年﹞是岁,初复郡国上计补郎官。”刘昭注:“上计,今计吏也。”《北堂书钞》七九引北魏阚骃《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也,汉因之,号曰计偕。”
国语辞典
最好的计策。上计[shàngjì]⒈最好的计策。引《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⒉汉制,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贼、狱讼等事项,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引《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辞典修订版
最好的计策。《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汉制,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贼、狱讼等事项,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其他解释
1.上策。《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史记·乐毅传》:「臣之上计也。」;《汉书·鲸布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
其他释义
1.上策。
上计造句
1.罪行已经败露,他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所以趁没人注意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便一溜烟跑回了爸爸的办公室,坐在沙发上假装没事发生过。
3.张晓鸿说,“三十六计”一语,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4.贫道以为,有三计,上计是放弃追杀马逸舟,立刻倍道而行赶回中土,接手马儿的土地,让他们回去也白回。
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豕突狼奔逃之夭夭望风而逃闻风而逃无影无踪。
6.如果遇到困难就采取走为上计的态度,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7.在某团购网站上团购了四人份的湘菜的江小姐把自己的父母和爱人带上,计划来一场全家聚餐。
8.本文在简述了农业生产潜力定量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德阳市主要作物生产潜力。
9.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走有多种走法,金蝉脱壳为走计之上计
10.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力常数和光谱数据。
上计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