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虎溪三笑
hǔ xī sān xiào

【拼音】:hǔ xī sān xiào

【注音】:ㄏㄨˇㄒ一ㄙㄢㄒ一ㄠˋ

字义分解
虎溪三笑的解释
词语解释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宋楼钥《跋东坡》谓远公卒于晋义熙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陆修静生于义熙三年丁未﹐卒于刘宋元徽五年丙辰﹐去远公之亡正一甲子。修静卒年七十二﹐远公之亡﹐修静才十岁。修静于刘宋元嘉末始来庐山﹐距远公之亡已三十余年﹐渊明之亡亦二十余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传﹐不可信。
基础解释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宋楼钥《跋东坡》谓远公卒于晋义熙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陆修静生于义熙三年丁未﹐卒于刘宋元徽五年丙辰﹐去远公之亡正一甲子。修静卒年七十二﹐远公之亡﹐修静才十岁。修静于刘宋元嘉末始来庐山﹐距远公之亡已三十余年﹐渊明之亡亦二十余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传﹐不可信。
引证解释
⒈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宋楼钥《跋东坡〈三笑图赞〉》谓远公卒于晋义熙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陆修静生于义熙三年丁未,卒于刘宋元徽五年丙辰,去远公之亡正一甲子。修静卒年七十二,远公之亡,修静才十岁。修静于刘宋元嘉末始来庐山,距远公之亡已三十余年,渊明之亡亦二十余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传,不可信。
网络解释
虎溪三笑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综合释义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宋楼钥《跋东坡〈三笑图赞〉》谓远公卒于晋义熙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陆修静生于义熙三年丁未,卒于刘宋元徽五年丙辰,去远公之亡正一甲子。修静卒年七十二,远公之亡,修静才十岁。修静于刘宋元嘉末始来庐山,距远公之亡已三十余年,渊明之亡亦二十余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传,不可信。虎溪三笑[hǔxīsānxiào]
其他释义
1.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宋楼钥《跋东坡》谓远公卒于晋义熙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陆修静生于义熙三年丁未﹐卒于刘宋元徽五年丙辰﹐去远公之亡正一甲子。修静卒年七十二﹐远公之亡﹐修静才十岁。修静于刘宋元嘉末始来庐山﹐距远公之亡已三十余年﹐渊明之亡亦二十余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传﹐不可信。
虎溪三笑造句
1.陶渊明、陆静修虎溪三笑的故事,是多么美好的掌故佳话。
2.陆静修虎溪三笑的故事,是多么美好的掌故佳话。
3.这说明庐山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才成就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从而,造就了虎溪三笑的不朽经典。(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虎溪三笑造句)
4.这说明庐山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才成就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从而,造就了虎溪三笑的不朽经典。(www。chazidian。com/zj-211743/虎溪三笑造句)
5.这说明庐山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才成就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从而,造就了虎溪三笑的不朽经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211743/造句网]
虎溪三笑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