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吴牛喘月[wúniúchuǎnyuè]⒈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
基础解释
吴地(江淮一带)天气炎热,水牛怕热,看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就大口喘气。①比喻因害怕某一事物,以至见到类似的事物就害怕。②形容天气十分炎热,或气喘得厉害。
引证解释
⒈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2)形容酷热难当。引《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1)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疎,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综合释义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时,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护歌》
网友释义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汉语大词典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1)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2)形容酷热难当。
国语辞典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吴牛喘月[wúniúchuǎnyuè]⒈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引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成语解释吴牛喘月
辞典修订版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辞典简编版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 【造句】这分明是两回事,你别在那里吴牛喘月,徒然制造笑柄。
成语词典版
01.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02.唐.李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03.宋.刘弇〈太皇太后表〉:「越鸟巢南,方便家而效职;吴牛喘月,敢惮事以包羞。」04.宋.张侃〈次韵竹林玉老〉诗三首之二:「我似吴牛喘月光,领疮磨鞅巧相妨。何时饱听林间笛,了却官租稼涤场。」05.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二.淮北多兽》:「余见诸书谈物理者,汇识之。淮北多兽,江南多禽,湖广多鱼,云南多花。……蓼虫不知苦,粪蛆不知臭。吴牛喘月,蜀犬吠日。」
其他释义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名叫满奋的臣子,他很有学问,为人也谦和。晋武帝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召见他进宫商议国事,他也因而受到不少同僚的羡慕。但满奋从小生长在温暖的南方,特别怕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而洛阳地处北方,冬季严寒而漫长,这让满奋苦不堪言。一天,晋武帝召见满奋,他知道满奋畏寒,就命人在北窗下立了一扇结识的屏风。因为屏风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空架子,风随时都可能吹进来把人卷跑。满奋顶着风,好不容及进了宫。晋武帝赐坐后,一个侍臣把椅子放到北窗下,满奋望着椅子,又望了望北窗,听着风拍打窗棂的声音,不由寒从心起,浑身打颤。他局促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坐吧,怕冷风吹;不做吧,恐怕对皇上不敬。晋武帝看到满奋那左右为难的样子,大笑说:“你就放心坐下吧,那是琉璃屏风,挡风效果更好。”满奋这才松了口气,同时又很不好意思,就自我解嘲道:“我就像吴地的水牛,疑心太重,以致于看到月亮就吓得直喘气。”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