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唱和chànghè。(1)以原韵律答和他人的诗或词。(2)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基础解释
(动)一人做了诗词,别人相应以诗词作答(大多按照原韵):彼此~|月下~。
引证解释
⒈歌唱时此唱彼和。引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晋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謡俗汁协,律吕相应。”《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⒉指音律相合。引《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⒊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引《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德裕自浙西召,欲以相,而宗閔中助多,先得进,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德裕所善皆逐之。”⒋以诗词相酬答。引唐张籍《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崔宗之﹞继又移官金陵,与李白相遇,诗酒唱和。”⒌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唱,一本作“倡”。引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
网络解释
唱和(动)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综合释义
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晋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謡俗汁协,律吕相应。”《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指音律相合。《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德裕自浙西召,欲以相,而宗閔中助多,先得进,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德裕所善皆逐之。”以诗词相酬答。唐张籍《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崔宗之﹞继又移官金陵,与李白相遇,诗酒唱和。”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唱,一本作“倡”。
网友释义
发音与英译唱和:chànghè◎唱和(1)[writeandreplyinpoems,usingthesamerhymesequence]∶以原韵律答和他人的诗或词(2)[onesingingasongandtheothersjoininginthechorus]∶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翻译:指歌唱时此唱彼和·近义词:附和简介chànghè诗词术语。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唱和本是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的诗词,乙方根据甲方所内外交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这种依韵唱和的诗颇多。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就属这一类。
汉语大词典
(1).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晋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铿耾,有殷坻颓于前,曲度难胜,皆与谣俗汁协,律吕相应。”《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谑浪。”(2).指音律相合。《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德裕自浙西召,欲以相,而宗闵中助多,先得进,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德裕所善皆逐之。”(4).以诗词相酬答。唐张籍《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崔宗之﹞继又移官金陵,与李白相遇,诗酒唱和。”(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唱,一本作“倡”。
国语辞典
唱歌时,互相应和。
辞典修订版
唱歌时,互相应和。《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资治通监.卷二七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谑浪。」以诗词互相酬答。唐.张籍〈哭元九少府〉诗:「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互相呼应、配合。《后汉书.卷一零.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纪》:「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新唐书.卷一七四.李宗闵传》:「而宗闵中助多,先得进,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辞典简编版
唱歌时,一唱一和。 【造句】小牛蛙彼此唱和着,这鸣声是夏夜里最详和的催眠曲。以诗词互相酬答。 【造句】他们自组诗社,以文会友,朝夕唱和,吟诵不辍。
其他解释
1.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诗经·郑风·蘀兮序》:「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笺:「不倡而和,君臣各失其礼,不相倡和。」;《礼记·乐记》:「唱和清浊,迭相为经。」疏:「初有奸声,正声感人是倡也,后有逆气顺气是和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君倡而臣和。」;《后汉书·阎皇后纪》:「探刺禁省,史为倡和。」
其他释义
1.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唱'。'2.指音律相合。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4.以诗词相酬答。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