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连横
lián héng

【拼音】:lián héng

【注音】:ㄌ一ㄢˊㄏㄥˊ

【结构】:连(半包围结构)横(左右结构)

【简体】:连横

【繁体】:連橫

字义分解
连横的解释
词语解释
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泛指结盟。连横[liánhéng]⒈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泛指结盟。
引证解释
⒈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引《战国策·齐策一》:“张仪为秦连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於是彊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轂,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雎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⒉泛指结盟。引《梁书·张缅传》:“收散亡之餘弱,结与国而连横。”《陈书·高祖纪上》:“豫章祅寇,依凭山泽,缮甲完聚,多歷岁时,结从连横,爰洎交广。”《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居无何,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
网络解释
连横(战国时代的一种外交策略)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综合释义
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战国策·齐策一》:“张仪为秦连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於是彊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轂,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雎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泛指结盟。《梁书·张缅传》:“收散亡之餘弱,结与国而连横。”《陈书·高祖纪上》:“豫章祅寇,依凭山泽,缮甲完聚,多歷岁时,结从连横,爰洎交广。”《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居无何,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连横[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也作「连衡」。人名。(公元@@@@@~@@@@@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也作「连衡」。人名。(公元@@@@@~@@@@@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连横[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也作「连衡」。人名。(公元@@@@@~@@@@@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战国时秦国张仪所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造句】连横政策达到破坏六国团结抗秦的目的后,六国随即为秦并灭。连横[人名。(公元@@@@@~@@@@@)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人名。(公元@@@@@~@@@@@)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
汉语大词典
(1).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战国策·齐策一》:“张仪为秦连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于是彊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雎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2).泛指结盟。《梁书·张缅传》:“收散亡之馀弱,结与国而连横。”《陈书·高祖纪上》:“豫章祅寇,依凭山泽,缮甲完聚,多历岁时,结从连横,爰洎交广。”《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居无何,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
国语辞典
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也作「连衡」。连横[liánhéng]⒈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也作「连衡」。引《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反合纵⒉人名。(西元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
辞典修订版
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也作「连衡」。人名。(公元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
辞典简编版
战国时秦国张仪所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造句】连横政策达到破坏六国团结抗秦的目的后,六国随即为秦并灭。人名。(公元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我国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着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文集》等。
其他释义
见“合纵连横”(196页)。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连横造句
1.不过,如果他们的敌人不是太傻的话,当然也会寻求盟友来对抗连横的威胁。
2.甚至连横扫北方平原的蒙古人也涉足海域,试图征服爪哇和日本。
3.我认为,明天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国关系极有可能就是中美连横同舟共济的战略关系。
4.第二、特殊的家国道际是催生连横正统观的现实原因。
连横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