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解制
jiě zhì

【拼音】:jiě zhì

【注音】:ㄐ一ㄝˇㄓˋ

【结构】:解(左右结构)制(左右结构)

【简体】:解制

【繁体】:解制

字义分解
解制的解释
词语解释
1.犹解夏。解制[jiězhì]⒈犹解夏。
引证解释
⒈犹解夏。参见“解夏”。引宋吴自牧《梦粱录·解制日》:“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蜡,即为得道,蜡重於身,则学败矣。”
网络解释
解制解除制约、约束。
网友释义
解制,读音jiězhì,汉语词语,意思是犹解夏。
汉语大词典
犹解夏。宋吴自牧《梦粱录·解制日》:“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于蜡,即为得道,蜡重于身,则学败矣。”参见“解夏”。《汉语大词典》:解夏  拼音:jiěxià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夏乃众僧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应禅寺挂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唐韩鄂《岁华纪丽·中元》:“众僧解夏。”明谢肇浙《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禅刹搭挂,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盖方长养之辰,出外恐伤草木虫蚁,故九十日安居。《释苑宗规》云:‘祝融在候,炎帝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尽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清褚人穫《坚瓠续集·僧尼结夏》:“至七月十五日,应禅寺挂褡,僧尼皆散去,谓之解夏、解制。”
国语辞典
解制[jiězhì]⒈佛教用语。游方僧于每年四月十五日始,须择寺院定居,称为「结制」;待七月十五日后方可四出行走,称为「解制」。
国语词典
佛教用语。游方僧于每年四月十五日始,须择寺院定居,称为「结制」;待七月十五日后方可四出行走,称为「解制」。
其他释义
1.犹解夏。
解制造句
1.提出以硫酸铵和氯化钾为原料,复分解制取农用硫酸钾的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并探讨生产中设备选择及腐蚀问题。
2.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氧化裂解制备二元羧酸,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
3.接着文章对法院调解制度中应当贯彻的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当进一步强化自愿原则,取消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和合法原则,增加向公众不公开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
4.阿荣旗通过建立完善各级人民调解制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发状态。
5.样板师不仅必须完全理解制作样板的技术,而且必须具有缝纫工如何缝制衣服的完整知识。
6.气相法白炭黑是由四氯化硅蒸气在氢氧焰中水解制得,与天然二氧化硅相比,白炭黑的二氧化硅纯度高、惰性大、耐紫外光。
7.无水三氯化铝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主要用于电解制铝。
8.调查了河北辛集市、无极县制革企业的污水治理情况和存在问题,考察了不同规模的制革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运行状态,重点了解制革铬鞣的分流和污泥处理。
9.采用酯类和经过加氢精制茶籽油作为制冷压缩机油基础油,研制了一种可降解制冷压缩机油,并探讨了相应添加剂对生物降解过程产生的影响。
10.业务工作目标根据智能电网研究院年度工作目标,各研究所按照职责将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制定每名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的业务目标。
解制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