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注音】:ㄔㄥˊㄒ一ㄚˋㄓㄇㄥˊ

【词性】:成语。

【简体】:城下之盟

【繁体】:城下之盟

字义分解
城下之盟的解释
词语解释
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1)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被迫签订的条约。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⒈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被迫签订的条约。英atreatysignedundercoercion;humiliatingtreatyofpeace;
基础解释
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引证解释
⒈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接受的屈辱盟约。引《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杜预注:“城下盟,诸侯所深耻。”明刘基《春秋明经·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诸侯盟于扈》:“今以孤军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卫。使蔡侯泥首受罪,以为城下之盟。谓晋师不强而若此乎?”⒉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引清夏燮《中西纪事·互市档案》:“英人已在香港出示起造房屋码头,视为己有。未几将军参赞至粤,遂以六百万及香港一岛,为城下之盟。”严复《论南昌教案》:“道咸之际,海禁未开,疆吏不达外情,交涉动至决裂,城下之盟,有金陵、天津诸条约。”
综合释义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国语辞典
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和约。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后用以比喻战败屈服的意思。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偁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东周列国志.第五五回》:「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⒈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和约。语出后用以比喻战败屈服的意思。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偁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引《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东周列国志·第五五回》:「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成语解释城下之盟
辞典简编版
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和约。后用以比喻战败屈服的意思。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
成语词典版
01.《左传.桓公十二年》:「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源)02.《左传.文公十五年》:「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源)03.《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源)04.《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源)05.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三.掠剩使》:「俄而蕃浑骚动,朝廷知之,又虑其叛,……遂为城下之盟,卒如其说也。」06.《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07.《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列传》:「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08.《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孤有犬马之疾,未获奔命。君以大义责之,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09.清.乐钧《耳食录.卷三.大王》:「某乙雄于力,其侪共推之,众言某宅素凶,约敢下榻者,当醵酒相劳,乙故酒徒,闻之欣然曰:『请以麴君为息壤,愿往见魑魅为城下之盟,倘辱命,任公等遗我巾帼。』」
其他释义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典故
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时候,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无粮无柴,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城下之盟造句
1.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2.老吕,今天就咱们两人,我也就跟你说吧,还记得道光年间几千的洋人就打得咱们大清几十万的大军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在,最后乃至签下那城下之盟的事么?
3.可叹澶渊之耻为雪,城下之盟犹在,而此时辽夏两国已有联姻之谊,倘若虎豹豺狼合起手来,再度兵临城下,我大宋实在岌岌可危啊!
4.只不过,那条约说的不好听一点,只不过是凛天绝逼迫我六仙土签订的城下之盟而已,八景宫、蓬莱崂他们爱怎么想随他们怎么想。
5.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6.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
7.虽然天聪元年,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城下之盟
8.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併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9.如果说当年的《马关条约》还只是城下之盟,那《辛丑条约》完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0.耐心等待十数日,意料中的城下之盟终于出现,拿到摁上血手印和敌酋亲笔签名的盟约,飞步赶往海滩,儒者欣喜若狂,“驸马爷,驸马爷,盟约已到手……”。
城下之盟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