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唇竭齿寒chúnjiéchǐhán。(1)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基础解释
见/'唇亡齿寒/',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引证解释
⒈见“脣亡齿寒”。
综合释义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淮南子·说林训》唇竭齿寒[chúnjiéchǐhán]
汉语大词典
见“唇亡齿寒”。《汉语大词典》:唇亡齿寒(唇亡齿寒,唇亡齿寒) 拼音:chúnwángchǐhán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清孙枝蔚《〈甲申述忧〉序》:“何况关中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唇亡齿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唇,一本作“唇”。《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赵之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唇齿,唇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唇竭齿寒”、“唇揭齿寒”。《庄子·胠箧》:“唇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高诱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鲍彪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其他释义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
《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