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不辨菽麦bùbiàn-shūmài。(1)辨不清大豆和麦子。比喻愚昧没有识别能力。(2)形容愚昧,缺乏实际知识。不辨菽麦[bùbiànshūmài]⒈辨不清大豆和麦子。比喻愚昧没有识别能力。例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左传·成公十八年》英cannottellbeansfromwheat;⒉形容愚昧,缺乏实际知识。例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抱箭集·银杏》英havenopracticalknowledge;
基础解释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缺乏常识。
引证解释
⒈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引《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絶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郭沫若《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综合释义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世间也尽有~的人。◎郭沫若《银杏》
网友释义
不辨菽麦(亦作“不辩菽麦”),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
汉语大词典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绝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郭沫若《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国语辞典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不辨菽麦[bùbiànshúmài]⒈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引《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成语解释不辨菽麦
成语词典版
01.《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源)02.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颖慧若神,仅至龆龀;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耇。」03.明.董斯张《吹景集.卷一零》:「不知薡董者,岂不辨菽麦意乎?」04.明.杨基〈感怀〉诗一四首之二:「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05.《聊斋志异.卷二.珠儿》:「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绝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言语蹇涩。」u001a
其他释义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典故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出处
三国·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