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乡试
xiāng shì

【拼音】:xiāng shì

【注音】:ㄒ一ㄤㄕˋ

【结构】:乡(独体结构)试(左右结构)

【简体】:乡试

【繁体】:鄉試

字义分解
乡试的解释
词语解释
乡试xiāngshì。(1)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乡试[xiāngshì]⒈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例举乡试。——《明史》那一年跟随他小主人入京乡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theimperialexamattheprovinciallevel;triennialexamination;
基础解释
科举考试名。(1)金人科举分乡试、府试、省试、御试四级。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后于章宗明昌元年废乡试。参阅宋洪迈《松漠纪闻续》。(2)元代每三年一次,十一个行省,河东、山东二宣慰司与直隶省四路举行乡试。中式者仅可由此应会试,不可入仕。参阅《元史·选举志》。(3)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
引证解释
⒈科举考试名。(1)金人科举分乡试、府试、省试、御试四级。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后于章宗明昌元年废乡试。参阅宋洪迈《松漠纪闻续》。(2)元代每三年一次,十一个行省,河东、山东二宣慰司与直隶省四路举行乡试。中式者仅可由此应会试,不可入仕。参阅《元史·选举志》。(3)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举人》。引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九:“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另立屯额科举乡试,不与土人相参也。”《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话説燕白頷自有了科举,又替平如衡纳了南监,遂同到南京来乡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余回省后,时值乡试届期,入闈监临。”
网络解释
乡试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综合释义
科举考试名。(1)金人科举分乡试、府试、省试、御试四级。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后于章宗明昌元年废乡试。参阅宋洪迈《松漠纪闻续》。(2)元代每三年一次,十一个行省,河东、山东二宣慰司与直隶省四路举行乡试。中式者仅可由此应会试,不可入仕。参阅《元史·选举志》。(3)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九:“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另立屯额科举乡试,不与土人相参也。”《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话説燕白頷自有了科举,又替平如衡纳了南监,遂同到南京来乡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余回省后,时值乡试届期,入闈监临。”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举人》。
汉语大词典
科举考试名。(1)金人科举分乡试、府试、省试、御试四级。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后于章宗明昌元年废乡试。参阅宋洪迈《松漠纪闻续》。(2)元代每三年一次,十一个行省,河东、山东二宣慰司与直隶省四路举行乡试。中式者仅可由此应会试,不可入仕。参阅《元史·选举志》。(3)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九:“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另立屯额科举乡试,不与土人相参也。”《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话说燕白颔自有了科举,又替平如衡纳了南监,遂同到南京来乡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余回省后,时值乡试届期,入闱监临。”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举人》。
国语辞典
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乡试[xiāngshì]⒈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⒉古时参加各省三年一次举办的考试。引《儒林外史·第三回》:「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著丈人,到城里乡试。」
辞典修订版
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古时参加各省三年一次举办的考试。《儒林外史.第三回》:「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辞典简编版
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造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经过多次乡试,终于中了举人。
其他释义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乡试造句
1.什么八字没一撇啊,五日之前,接到吕先生飞鸽报喜,哥哥高中今科湖广乡试三十六名亚元。
2.俩师傅见智勇学业方面如此突出,又有了乡试资格,便决定在八股、时文、闱墨文字等方面让智勇多看多写,两人再给予指导,这样今年乡试的话把握更大一些。
3.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4.;乡试中举称乙榜,发榜在九月,时值桂子飘香,故又名“桂榜”。
5.理想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凌阳至今未能通过乡试,甚至于监生的身份都得益于祖宗的荫庇。 
6.所谓的蒙童,取材千字文之中,赋诗一首,且需天地文星震动,天地为证,圣贤决断,通过者,方可获得第一缕才气,才能够有资格参加童生乡试
7.就是这样一个少负才名,在诗作中自言“我志腾骧过于虎,壮志凌霄忘拂云”的青年俊彦,却五次参加乡试皆铩羽而归。
8.陈贞慧曾中乡试副榜第二人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
9.一场乡试下来,他和吴兰生都知道了一个精神微妙而为天下人共谋掩藏了上千年的秘密,那就是:科考考的是运气、是命理,不是文章好坏、才性高低,更无关乎人品清浊、德操优劣。天禄在数,吃一顿儿少一顿儿,如此而已。
10.当然,有了如许多的限制,程晋州抄写的就更慢了,常常是一本乡试录仅用得上十分之一,不时的还要派人去问问族里的教师。
乡试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