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仪注
yí zhù

【拼音】:yí zhù

【注音】:一ˊㄓㄨˋ

【结构】:仪(左右结构)注(左右结构)

【简体】:仪注

【繁体】:儀注

字义分解
仪注的解释
词语解释
1.指测天的法式。2.制度;仪节。3.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仪注[yízhù]⒈指测天的法式。⒉制度;仪节。
基础解释
1.指测天的法式。2.制度;仪节。3.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
引证解释
⒈指测天的法式。引《后汉书·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⒉制度;仪节。引南朝梁沉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张耆﹞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网络解释
仪注仪注是一个汉语词语,
释义
1、指测天的法式。2、制度;仪节。
综合释义
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制度;仪节。南朝梁沉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张耆﹞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网友释义
仪注是一个词语,拼音是yízhù,指测天的法式。
汉语大词典
(1).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2).制度;仪节。南朝梁沈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张耆﹞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国语辞典
天文的法则。仪注[yízhù]⒈天文的法则。引《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⒉礼节。引《南史·卷六五·陈文帝诸子传·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⒊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也作「仪适」。
辞典修订版
天文的法则。《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礼节。《南史.卷六五.陈文帝诸子传.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也作「仪适」。
其他解释
1.天文之仪法也。《后汉书·律历志》:「尚书郎张衡周兴,参案仪注者,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其他释义
1.指测天的法式。2.制度;仪节。
仪注造句
1.天授元年。寿春郡王成器兄弟五人初出阁。同日受册。有司撰选仪注。忘载册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阙礼。宰相相顾失色。中书舍人王教。立召小吏五人。各令执笔。口授分写。同时须臾俱毕。词理典赡。时人叹服。王溥 
2.传承孝道,尊老敬长;知书达礼,礼让三分;助人为乐,爱心无限;诚实守信,明白礼仪;注重环保,践行低碳;文明公约,你我共守;廉洁清风,弘扬正气!
3.尤悉历代故事,仪注、丧礼皆能裁正。
4.南郡王昭业冠,求仪注未有前准。
5.高祖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云。
6.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
7.且梁昭明《仪注》,今则见存,二文显证,差为成准。
8.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9.又有巡察地方总理亲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幙;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10.宋以来,皇帝大行仪注,未祖一日,告南郊太庙素分离。
仪注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