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嗟来之食
jiē lái zhī shí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注音】:ㄐ一ㄝㄌㄞˊㄓㄕˊ

【词性】:成语。

【简体】:嗟来之食

【繁体】:嗟來之食

字义分解
嗟来之食的解释
词语解释
嗟来之食jiēláizhīshí。(1)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嗟来之食[jiēláizhīshí]⒈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例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英ahandout;
基础解释
嗟: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喂”。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引证解释
⒈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引默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亦省作“嗟来食”、“嗟食”。清陈睿思《赠张永夫》诗:“途穷猒见俗眼白,饿死不食嗟来食。”唐李绅《却到浙西》诗:“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综合释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网友释义
原指悯人饥饿,呼其,“嗟,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或食物。主要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得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人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赞扬了他为维护尊严而斗争的精神。也讽刺了当时富人的傲慢和无礼,警示我们要尊重他人。
汉语大词典
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默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亦省作“嗟来食”、“嗟食”。清陈睿思《赠张永夫》诗:“途穷厌见俗眼白,饿死不食嗟来食。”唐李绅《却到浙西》:“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国语辞典
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也作「嗟来食」。嗟来之食[jiēláizhīshí]⒈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也作「嗟来食」。引《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德语verächtlichzugeworfenesAlmosen(V,Sprichw)​法语pitancedistribuéeavecmépris成语解释嗟来之食
成语词典版
01.《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源)02.《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乐羊之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03.《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迳,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其他释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出处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近反义词
嗟来之食造句
1.这就是“嗟来之食”这个词的由来,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而在中国文化里,也逐渐强化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
2.不受嗟来之食的老奶奶是很多人的榜样。
3.对于西部地区而言,长期依靠国家援助,又容易产生吃嗟来之食的感觉和等靠要的矛盾心理,援助增加了就是国家应该,援助减少了就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抱怨情绪。
4.凭我的这一身本领肯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所以,我决不会接受这份嗟来之食
5.读一读嗟来之食有一年,齐国遭受大灾荒,饥民遍野。
6.古人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官者要有操守,在诱惑面前要站稳脚跟。
7.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可不是嗟来之食
8.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尊严!先哲说过,君子不受嗟来之食。中华民族素以此教育子子孙孙,中国人也将这个做人的道理代代传承……
9.他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10.贫病交加的朱自清,宁肯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永远值得赞扬。
嗟来之食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