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索隐
suǒ yǐn

【拼音】:suǒ yǐn

【注音】:ㄙㄨㄛˇ一ㄣˇ

【结构】:索(上下结构)隐(左右结构)

【简体】:索隐

【繁体】:索隱

字义分解
索隐的解释
词语解释
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对古籍的注释考证。索隐[suǒyǐn]⒈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⒉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基础解释
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引证解释
⒈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引《易·繫辞上》:“探賾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唐萧祜《游石堂观》诗:“沉生为政哀惸嫠,又能索隐探灵奇。”宋范仲淹《乾为金赋》:“索隐而神道可极,取象而物形何遁。”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隐。”⒉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
网络解释
索隐索隐,即索引,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它将图书或报刊中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著录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和卷次页码,按一定的检索方法编排成册。我们从一套大部头的书中找一名一事,要从头翻到尾,耗时又费力;成千上万种报刊,要从中寻找某个专题的资料,也好比大海捞针。假如利用索引,就可按图书索骥,二索即得。
综合释义
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繫辞上》:“探賾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唐萧祜《游石堂观》诗:“沉生为政哀惸嫠,又能索隐探灵奇。”宋范仲淹《乾为金赋》:“索隐而神道可极,取象而物形何遁。”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隐。”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索隐[suǒyǐn]阐发隐微的事理。《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汉语大词典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唐萧祜《游石堂观》诗:“沈生为政哀茕嫠,又能索隐探灵奇。”宋范仲淹《乾为金赋》:“索隐而神道可极,取象而物形何遁。”明谢肇浙《五杂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隐。”(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
国语辞典
阐发隐微的事理。索隐[suǒyǐn]⒈阐发隐微的事理。引《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辞典修订版
阐发隐微的事理。《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其他释义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索隐造句
1.而这些被关联的领域又一直呈现出浓雾般的迷离和洞穴般的幽暗,一直在激发人们探幽索隐的欲望。
2.天地尊卑,谁主乾坤?寂灭星辰,孰晰对错?凡人之躯,逆炼神魔之身?探赜索隐,质问苍天,杀人,弑神,诛魔,灭仙……
3.主编者在编著过程中,悉心探赜索隐,爬罗剔抉,尽力于无解处求得有解,为读者架起了一座智慧之桥。
4.作者虽然竭尽全力钩沉索隐,但很多地方还是不得不以推测来弥补资料的不足。
5.《书学美学詹言》既有考证钩稽,又有评述阐释;既有旁搜远绍,又有烛幽索隐
6.队友王效宣本场写对“钩沉索隐”、“楚楚谡谡”、“校缗”等词,梅君儒写对“昳丽”、“嚚顽”等词,博得现场阵阵掌声与欢呼。
7.历史研究并非只为索隐钩沉,主要在于关照现实。
8.时至今日,已到耄耋之年的李铎先生,始终保持“探幽索隐,继日以追”的精神状态,坚持用笔抒写自己的赤子情怀。
9.对我来说,生命虽是没有人能解开的迷,却非是无迹可寻;线索隐藏于每一个人的自身,却因生死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而终断。此为佛道两门中人努力追寻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悟透自身存在的秘密生命之迷才有机会被解开。
10.但评价索隐红学的功过是非还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环境,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
索隐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