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出身
chū shēn

【拼音】:chū shēn

【注音】:ㄔㄨㄕㄣ

【词性】:名词。

【结构】:出(独体结构)身(独体结构)

【简体】:出身

【繁体】:出身

字义分解
出身的解释
词语解释
出身chūshēn。(1)一个人最初从事的职业和履历造成的身分。(2)家庭经济基础所奠定的身分。(3)指入仕之途。
基础解释
(名)指由家庭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的早期经历等决定的身份:店员~。
引证解释
⒈献身。引《吕氏春秋·诚廉》:“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后汉书·王常传》:“今刘氏復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北齐书·封隆之传》:“时高乾告隆之曰:‘尒朱暴逆,祸加至尊,弟与兄并荷先帝殊常之眷,岂可不出身为主,以报讐耻乎?’”唐钱起《送郑书记》诗:“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宋苏轼《策别十六》:“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於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所不测。”⒉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引唐韩愈《赠张童子序》:“有司者摠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於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宋苏轼《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今来一次过省,殿试不合格,当年便得进士出身,此何义也?”《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我朝最重科目。凡士子不繇及第出身,便做到九棘三槐,终久被人欺侮。”欧阳山《三家巷》二一:“陈文婷说:‘依我看,你应该好好地把高中念完。将来最好能念大学。否则念完了高中,熬了个小小的出身,也对付着可以组织个甜蜜的小家庭。’”⒊指为官。引汉王充《论衡·超奇》:“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吟》:“僕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老夫乃王翛然是也。自出身以来,跟随郎主,累建奇功。”⒋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引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樊噲﹞想起某家元是屠户出身,不可忘其本领,正在我宅中演习我旧时手段,杀狗儿耍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人本来是个骗子出身,姓包,名道守。”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⒌出而从事某种事情。引唐李益《城傍少年》诗:“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从俺爹爹丧过,宦囊萧索,日穷一日,直弄到我一个亲女儿出身为娼,追欢卖笑。”⒍指改嫁。引张步真《满足》:“那讨米伢子的爹爹欠了财主的租,逼狠了,吃了闹药,娘就出身了。”⒎出生;产地。引唐寒山《诗》之一四五:“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捨流俗,所以相追访。”《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原来那寺里有个道长老,原是西印度国出身,因慕中国清华,发心要到上方行脚。”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⒏谓出路,前途。引《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以此嫁他,图个日前安逸,日后出身。”《中国歌谣资料·红军游击歌》:“工农都是受苦人,快快起来帮红军,帮助红军打敌人,穷人才会有出身。”
网络解释
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唐代举子中礼部试称及第,中吏部试称出身。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明清两代经科举考试选录的,称正途出身。
综合释义
献身。《吕氏春秋·诚廉》:“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后汉书·王常传》:“今刘氏復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北齐书·封隆之传》:“时高乾告隆之曰:‘尒朱暴逆,祸加至尊,弟与兄并荷先帝殊常之眷,岂可不出身为主,以报讐耻乎?’”唐钱起《送郑书记》诗:“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宋苏轼《策别十六》:“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於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所不测。”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唐韩愈《赠张童子序》:“有司者摠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於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宋苏轼《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今来一次过省,殿试不合格,当年便得进士出身,此何义也?”《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我朝最重科目。凡士子不繇及第出身,便做到九棘三槐,终久被人欺侮。”欧阳山《三家巷》二一:“陈文婷说:‘依我看,你应该好好地把高中念完。将来最好能念大学。否则念完了高中,熬了个小小的出身,也对付着可以组织个甜蜜的小家庭。’”指为官。汉王充《论衡·超奇》:“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吟》:“僕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老夫乃王翛然是也。自出身以来,跟随郎主,累建奇功。”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樊噲﹞想起某家元是屠户出身,不可忘其本领,正在我宅中演习我旧时手段,杀狗儿耍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人本来是个骗子出身,姓包,名道守。”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出而从事某种事情。唐李益《城傍少年》诗:“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从俺爹爹丧过,宦囊萧索,日穷一日,直弄到我一个亲女儿出身为娼,追欢卖笑。”指改嫁。张步真《满足》:“那讨米伢子的爹爹欠了财主的租,逼狠了,吃了闹药,娘就出身了。”出生;产地。唐寒山《诗》之一四五:“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捨流俗,所以相追访。”《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原来那寺里有个道长老,原是西印度国出身,因慕中国清华,发心要到上方行脚。”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谓出路,前途。《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以此嫁他,图个日前安逸,日后出身。”《中国歌谣资料·红军游击歌》:“工农都是受苦人,快快起来帮红军,帮助红军打敌人,穷人才会有出身。”
网友释义
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唐代举子中礼部试称及第,中吏部试称出身。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明清两代经科举考试选录的,称正途出身。《宋史。选举志一》:“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试诸科,得二百人,并赐科一百八十余人,并赐出身;‘九经’七人不中格,亦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凡科举中之五贡、举人、进士、皆谓之出身,而以进士为止,类于今之学位。官职有升转,而由考试得来之出身,终身带有不可移易。”
汉语大词典
(1).献身。《吕氏春秋·诚廉》:“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后汉书·王常传》:“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北齐书·封隆之传》:“时高乾告隆之曰:‘尔朱暴逆,祸加至尊,弟与兄并荷先帝殊常之眷,岂可不出身为主,以报雠耻乎?’”唐钱起《送郑书记》诗:“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宋苏轼《策别十六》:“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所不测。”(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唐韩愈《赠张童子序》:“有司者总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宋苏轼《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今来一次过省,殿试不合格,当年便得进士出身,此何义也?”《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我朝最重科目。凡士子不繇及第出身,便做到九棘三槐,终久被人欺侮。”欧阳山《三家巷》二一:“陈文婷说:‘依我看,你应该好好地把高中念完。将来最好能念大学。否则念完了高中,熬了个小小的出身,也对付着可以组织个甜蜜的小家庭。’”(3).指为官。汉王充《论衡·超奇》:“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吟》:“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老夫乃王翛然是也。自出身以来,跟随郎主,累建奇功。”(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樊哙﹞想起某家元是屠户出身,不可忘其本领,正在我宅中演习我旧时手段,杀狗儿耍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人本来是个骗子出身,姓包,名道守。”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唐李益《城傍少年》诗:“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从俺爹爹丧过,宦囊萧索,日穷一日,直弄到我一个亲女儿出身为娼,追欢卖笑。”(6).指改嫁。张步真《满足》:“那讨米伢子的爹爹欠了财主的租,逼狠了,吃了闹药,娘就出身了。”(7).出生;产地。唐寒山《诗》之一四五:“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舍流俗,所以相追访。”《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原来那寺里有个道长老,原是西印度国出身,因慕中国清华,发心要到上方行脚。”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8).谓出路,前途。《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以此嫁他,图个日前安逸,日后出身。”《中国歌谣资料·红军游击歌》:“工农都是受苦人,快快起来帮红军,帮助红军打敌人,穷人才会有出身。”
国语辞典
奉献自己,如:「工人出身」。
辞典修订版
奉献自己。《文选.祢衡.鹦鹉赋》:「臣出身而事主。」入仕之途。《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宣徽好生不忍,心里要收留拜住回家成亲,教他读书,以图出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守了一世书窗,指望巴个出身,多少挣些家私。」个人的前段经历或因家庭背景而具备的身分,如:「工人出身」。《三国演义.第二回》:「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好汉不论出身低,实不相瞒,我这贱内,就是这里头出身。」旧称丫环嫁人为「出身」。《金瓶梅.第六二回》:「这小丫头綉春,我教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
辞典简编版
个人的前段经历或因家庭背景而具备的条件。 【造句】他是军人出身,做事严谨,而且极重纪律。
其他解释
1.犹言献出其身也。与出死同。《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伯夷叔齐,此二士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昭明文选·祢衡·鹦鹉赋》:「臣出身而事主。」
其他释义
1.献身。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3.指为官。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6.指改嫁。7.出生;产地。8.谓出路,前途。
近反义词
出身造句
1.高山真诚了展现出身躯的伟岸;大地真诚了把沧海变成了桑田;让我们用真诚把“人”字写直写高;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荡去狭隘自私的云烟,活出一种朴实,活出一种尊严。
2.他本出身于江南的武林世家,五岁时慈父见背,其母蓝彩霞哀痛欲绝,乘旁人不备吞金自尽,追随夫君于地下,遗下梅奉山一人孤苦伶仃,无人照应。
3.薛涛虽然出身卑下,却有林下风气,所以她的诗词受到人们的喜爱。
4.二太太余宝珠,祖籍广东中山,制衣人出身,不仅是林百欣生意上的好帮手,也在四位太大中最得林百欣的宠爱,林建岳和林淑如是余宝珠所生。
5.常到我们连队来的是团政委,知识分子出身、光头、矮个儿。
6.我明教教众皆是江湖上名门大派出身,人人熟谙高深内家功法,岂能是水泊梁山那些个只会下等外家拳脚、枪棒功夫的人可比的?
7.虽然他出身于印度上流阶级的婆罗门教士家庭,熟谙教义与理论,但如果有任何人向他请教更深刻的哲学理论,他只会答以一抹嗤笑,或是用他出名的破英文应付个三言两语。
8.韩玉辉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根底深厚,熟谙歧黄之术,精于辨证论治。
9.我是个山野村夫,不讲那么多礼仪伦理,也不懂什么出身书香门第,什么要老父安心。
10.所以福康安看不起和珅出身,看不起和珅巧言令色,更看不起和珅与民争利。
出身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