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古隶
gǔ lì

【拼音】:gǔ lì

【注音】:ㄍㄨˇㄌ一ˋ

【结构】:古(上下结构)隶(独体结构)

【简体】:古隶

【繁体】:古隸

字义分解
古隶的解释
词语解释
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古隶[gǔlì]⒈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
引证解释
⒈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引《西京杂记》卷六:“杜陵秋胡者,能通《尚书》,善为古隶字。”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其草书,亦復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明陆深《书辑》:“自程邈以降,谓之秦隶;贾舫《三仓》、蔡邕《石经》诸作,谓之汉隶;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合秦汉谓之古隶。”
网络解释
古隶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桥梁。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的笔划。
综合释义
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西京杂记》卷六:“杜陵秋胡者,能通《尚书》,善为古隶字。”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其草书,亦復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明陆深《书辑》:“自程邈以降,谓之秦隶;贾舫《三仓》、蔡邕《石经》诸作,谓之汉隶;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合秦汉谓之古隶。”
汉语大词典
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西京杂记》卷六:“杜陵秋胡者,能通《尚书》,善为古隶字。”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明陆深《书辑》:“自程邈以降,谓之秦隶;贾舫《三仓》、蔡邕《石经》诸作,谓之汉隶;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合秦汉谓之古隶。”
国语辞典
秦代至西汉初期通用的隶书,仍未摆脱篆书的形态,与日后盛行的汉隶不同。古隶[gǔlì]⒈秦代至西汉初期通用的隶书,仍未摆脱篆书的形态,与日后盛行的汉隶不同。
其他释义
1.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
古隶造句
1.王介平奉汉隶为圭臬,取鉴汉魏竹简,一扫装饰雕琢之臃态,既造法创新于古隶,又彰显古隶神韵于案牍。
2.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3.学习隶书传统,除东汉时期的碑刻外,还有古隶阶段的木牍、简帛、刻石,其风格之多样、造型的奇特、趣味的多变,会给学隶书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4.帛书的字体除“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
5.或者再前探,在简帛书、秦古隶中吸取精华。
6.吴振锋现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陕西文史馆馆员,曾在全国第八届书法展获“全国奖”,擅古隶,书法风格清逸淡远,潇洒出尘。
7.他书法师晋唐,古隶学钟繇,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黄庭坚者尤佳。
8.张宏钟师从蒋维崧先生、陈梗桥先生,中国书协会员,主攻金文小篆、古隶,行楷多有涉猎。
9.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
10.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古隶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