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手足无措shǒuzú-wúcuò。(1)指非常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手足无措[shǒuzúwúcuò]⒈指非常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例臣所以凌兢受命,俯伏荷恩,心魂不宁手足无措。——唐·白居易《谢蒙恩赐设状》英atalosswhattodo;bebewildered;
基础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比喻慌乱间没有主意,不知该怎样应付。也作“手足失措”。
引证解释
⒈后亦用以形容临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引语出《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陈书·后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急得家人王定手足无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红楼梦》第九六回:“那人先自唬的手足无措,见这般势派,知道难逃公道。”许地山《女儿心》:“听说一两日间民军便要进城,住在城里的旗人更吓得手足无措。”
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综合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网友释义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汉语大词典
手脚无安放处。喻动辄得咎,不知所从。语出《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陈书·后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后亦用以形容临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急得家人王定手足无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红楼梦》第九六回:“那人先自唬的手足无措,见这般势派,知道难逃公道。”许地山《女儿心》:“听说一两日间民军便要进城,住在城里的旗人更吓得手足无措。”
国语辞典
手脚无处安放。语本《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形容举止慌乱,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陈书.卷六.后主本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三国演义.第六七回》:「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也作「莫措手足」、「手脚无措」、「手足失措」。手足无措[shǒuzúwúcuò]⒈手脚无处安放。语本形容举止慌乱,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也作「莫措手足」、「手脚无措」、「手足失措」。引《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陈书·卷六·后主本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三国演义·第六七回》:「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近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英语atalosstoknowwhattodo(idiom);bewildered德语verdutzt,fassungslos(Adj)法语nesavoiroùdonnerdelatête,êtredésemparé成语解释手足无措
成语词典版
01.《陈书.卷六.后主本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02.金.刘志渊〈大江东去.人生最贵〉词:「前程路险,到时手足无措。」03.《三国演义.第六七回》:「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04.《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真个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三官)不觉住了一个多月。……急得家人王定手足无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05.《红楼梦.第八三回》:「只听薛姨妈忽然叫道:『左胁疼痛的很!』说着,便向炕上躺下。吓得宝钗、香菱二人手足无措。」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那官儿听说是一个绝不相识的外国人来拜望,吓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连忙请到花厅相会。」0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谁知跳不惯的人,忽然从高落下,就手足无措的了,不知怎样一闪,把腿跌断了。」
其他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陈书·后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