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1.木通。2.即通脱木。通草[tōngcǎo]⒈木通。⒉即通脱木。
基础解释
木通。即通脱木。
引证解释
⒈木通。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⒉即通脱木。参见“通脱木”。引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这妇人生的通草般身躯,灯手样手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清夏仁虎《旧京琐记·俗尚》:“仕宦平居多著靴,嫌其底重,乃以通草製之。”
网络解释
通草(植物通草)通草(Tetrapanaxpapyriferus),别名寇脱、离南、活莌、倚商、花草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干燥茎髓呈圆柱形,一般长0.3~0.6米,直径1.2~3厘米。洁白色,有横纵沟纹。体轻,质柔软,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中部有直径0.5~1.5厘米的空心或白色半透明的薄膜。外圈银白色,纵剖之见有层层隔膜,无臭无味。以色洁白、心空、有弹性者为佳。分布于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为五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属利水渗湿药,能利尿通淋。目前中国市场多用川木通、白木通(白通草)、通脱木代替。日本则使用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台湾市场多使用川木通、长序木通(台湾木通)。大陆一度使用关木通替代,但因有毒而禁止。
综合释义
木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即通脱木。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这妇人生的通草般身躯,灯手样手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清夏仁虎《旧京琐记·俗尚》:“仕宦平居多著靴,嫌其底重,乃以通草製之。”参见“通脱木”。植物名。五加科通脱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直,全株有毛,小枝具有节状之叶痕,内具白髓。叶大而圆,呈掌状七裂,丛生于枝端。花小白色,花粉入药,花序呈直立圆锥状。果实球形,熟时成黑色。甚茎髓切成薄片,可代替纸使用,或制作装饰的工艺品,中医煎汁可供药用,具利尿及清凉解热和镇静之效。也称为「通脱木」。
汉语大词典
(1).木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2).即通脱木。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这妇人生的通草般身躯,灯手样手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清夏仁虎《旧京琐记·俗尚》:“仕宦平居多著靴,嫌其底重,乃以通草制之。”参见“通脱木”。
国语辞典
植物名。五加科通脱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直,全株有毛,小枝具有节状之叶痕,内具白髓。叶大而圆,呈掌状七裂,丛生于枝端。花小白色,花粉入药,花序呈直立圆锥状。果实球形,熟时成黑色。甚茎髓切成薄片,可代替纸使用,或制作装饰的工艺品,中医煎汁可供药用,具利尿及清凉解热和镇静之效。通草[tōngcǎo]⒈植物名。五加科通脱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直,全株有毛,小枝具有节状之叶痕,内具白髓。叶大而圆,呈掌状七裂,丛生于枝端。花小白色,花粉入药,花序呈直立圆锥状。果实球形,熟时成黑色。甚茎髓切成薄片,可代替纸使用,或制作装饰的工艺品,中医煎汁可供药用,具利尿及清凉解热和镇静之效。英语rice-paperplant(Tetrapanaxpapyriferus)
辞典修订版
植物名。五加科通脱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直,全株有毛,小枝具有节状之叶痕,内具白髓。叶大而圆,呈掌状七裂,丛生于枝端。花小白色,花粉入药,花序呈直立圆锥状。果实球形,熟时成黑色。甚茎髓切成薄片,可代替纸使用,或制作装饰的工艺品,中医煎汁可供药用,具利尿及清凉解热和镇静之效。也称为「通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