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声气
shēng qì

【拼音】:shēng qì

【注音】:ㄕㄥㄑ一ˋ

【词性】:名词。

【结构】:声(上下结构)气(独体结构)

【简体】:声气

【繁体】:聲氣

字义分解
声气的解释
词语解释
声气shēngqì。(1)指消息或信息。(2)〈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3)指士气。(4)指鼓动士气。(5)志趣和性格;意气。声气[shēngqì]⒈指消息或信息。例互通声气。英information;⒉〈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例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鲁迅《孔乙己》英tone;⒊指士气。例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英morale;⒋指鼓动士气。英boostmorale;⒌志趣和性格;意气。例声气相投。英willandspirit;
基础解释
声音和气息。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声音、言语。
引证解释
⒈声音气息。引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宋叶适《与赵丞相书》:“闻命之日,惭汗悚仄,不能出声气。”沙汀《淘金记》十二:“同彭胖一桌的有三个茶客……没有一个人出声气。”⒉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引《鬼谷子·中经》:“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宋王禹偁《别长沙彭暐序》:“生即公之季子,侍驾而来,予得以声气求应之义投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周生,宛平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亦用于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於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却一面广交声气,凡是有个红点子的人,他无有不交结的。”⒊谓以金鼓之声鼓舞士气。引《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杜预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⒋说话的声音和语气。引汉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司空南阳来季德停丧在殯,忽然见形,坐祭牀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就是恰纔那一隻空船上,有人在舱里啼哭,像一个女人的声气那。”鲁迅《呐喊·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⒌指文章的声韵和气势。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清恽敬《答伊扬州书》:“自皇甫持正、李南纪、孙可之以后,学韩者皆犯之,然其法度之正,声气之雅,较之破度败律以为新奇者,已如负青天而下视矣。”章炳麟《辨诗》:“汉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閎丽詄荡,不本《雅》《颂》,而声气若与之呼召,其风独五言为善。”⒍犹言神情、气概、声势。引汉徐干《中论·法象》:“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唐韩愈《嘲鼾睡》诗之一:“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没错的地主富农也要求重新讨论他们的成分,想钻空子,声气更恶劣。”⒎犹言消息或音讯。《明史·于玉立传》:“海内建言废錮诸臣,咸以东林为归。引玉立与通声气,东林名益盛。”张篁溪《记自立会》:“后与吾师康南海先生暗通声气,得南海先生之助,宗旨乃稍稍易。”邹韬奋《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希望你们经常地跟其它各地的救亡战士互通声气,以便建筑一列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堡垒。”⒏犹议论。引清曾国藩《原才》:“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势不能不腾为口説而播为声气。”《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将来任凭你送人也罢,择配也罢,你就有了主权,我也不遭声气。”
网络解释
声气声气:普语词汇
综合释义
声音气息。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宋叶适《与赵丞相书》:“闻命之日,惭汗悚仄,不能出声气。”沙汀《淘金记》十二:“同彭胖一桌的有三个茶客……没有一个人出声气。”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鬼谷子·中经》:“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宋王禹偁《别长沙彭暐序》:“生即公之季子,侍驾而来,予得以声气求应之义投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周生,宛平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亦用于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於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却一面广交声气,凡是有个红点子的人,他无有不交结的。”谓以金鼓之声鼓舞士气。《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杜预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说话的声音和语气。汉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司空南阳来季德停丧在殯,忽然见形,坐祭牀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就是恰纔那一隻空船上,有人在舱里啼哭,像一个女人的声气那。”鲁迅《呐喊·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指文章的声韵和气势。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清恽敬《答伊扬州书》:“自皇甫持正、李南纪、孙可之以后,学韩者皆犯之,然其法度之正,声气之雅,较之破度败律以为新奇者,已如负青天而下视矣。”章炳麟《辨诗》:“汉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閎丽詄荡,不本《雅》《颂》,而声气若与之呼召,其风独五言为善。”犹言神情、气概、声势。汉徐干《中论·法象》:“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唐韩愈《嘲鼾睡》诗之一:“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没错的地主富农也要求重新讨论他们的成分,想钻空子,声气更恶劣。”犹言消息或音讯。《明史·于玉立传》:“海内建言废錮诸臣,咸以东林为归。玉立与通声气,东林名益盛。”张篁溪《记自立会》:“后与吾师康南海先生暗通声气,得南海先生之助,宗旨乃稍稍易。”邹韬奋《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希望你们经常地跟其它各地的救亡战士互通声气,以便建筑一列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堡垒。”犹议论。清曾国藩《原才》:“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势不能不腾为口説而播为声气。”《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将来任凭你送人也罢,择配也罢,你就有了主权,我也不遭声气。”声气[shēngqì]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网友释义
声气,指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汉语大词典
(1).声音气息。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宋叶适《与赵丞相书》:“闻命之日,惭汗悚仄,不能出声气。”沙汀《淘金记》十二:“同彭胖一桌的有三个茶客……没有一个人出声气。”(2).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鬼谷子·中经》:“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宋王禹偁《别长沙彭炜序》:“生即公之季子,侍驾而来,予得以声气求应之义投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周生,宛平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亦用于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于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却一面广交声气,凡是有个红点子的人,他无有不交结的。”(3).谓以金鼓之声鼓舞士气。《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杜预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4).说话的声音和语气。汉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司空南阳来季德停丧在殡,忽然见形,坐祭床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就是恰才那一只空船上,有人在舱里啼哭,像一个女人的声气那。”鲁迅《呐喊·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5).指文章的声韵和气势。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清恽敬《答伊扬州书》:“自皇甫持正、李南纪、孙可之以后,学韩者皆犯之,然其法度之正,声气之雅,较之破度败律以为新奇者,已如负青天而下视矣。”章炳麟《辨诗》:“汉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闳丽詄荡,不本《雅》《颂》,而声气若与之呼召,其风独五言为善。”(6).犹言神情、气概、声势。汉徐干《中论·法象》:“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唐韩愈《嘲鼾睡》诗之一:“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没错的地主富农也要求重新讨论他们的成分,想钻空子,声气更恶劣。”(7).犹言消息或音讯。《明史·于玉立传》:“海内建言废锢诸臣,咸以东林为归。玉立与通声气,东林名益盛。”张篁溪《记自立会》:“后与吾师康南海先生暗通声气,得南海先生之助,宗旨乃稍稍易。”邹韬奋《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希望你们经常地跟其它各地的救亡战士互通声气,以便建筑一列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堡垒。”(8).犹议论。清曾国藩《原才》:“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将来任凭你送人也罢,择配也罢,你就有了主权,我也不遭声气。”
国语辞典
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声气[shēngqì]⒈声音和气息。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引《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近声息⒉声音、言语。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辞典修订版
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其他释义
①声音气息。指朋友间的意气:声气相投。②消息:互通声气。③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双方都没个好声气。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声气造句
1.行文仿佛是带了水洇过的痕迹,沾染着张爱玲的俏丽与魅影,或是张爱玲的文字气息不经意带上他的颜色,再或者两人本来就声气相投,分不清你我。
2.他们互通声气,彼此帮衬,在京城地面隐然也成一股势力。
3.本来,在长达三个多月的旅居生活中,何心隐与初幼嘉因为声气相求就已产生了友谊,现在又双双落榜,更是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4.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
5.国际气象节,让笑容一团和气,让生活万象更新,让财富珠光宝气,让欢声气象万千,让事业壮气凌云,让成功包罗万象,让国际气象节,带给你璀璨快乐的人生!
6.这对师徒间的声气相投,最令我惊诧的是,马拉美曾说人探寻自己内心宇宙的秘密,需要二十年的自我幽闭。
7.中条山忠义民兵,在岳飞所派吴琦率领下,收复陕州,与武赳所克复的虢州,声气相通,卡住了金军自中原入关陕的咽喉。
8.春天来得好快,悄无声气、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抽芽了,各处的野花、油菜花开得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东风中摇弋、轻摆,好像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感人。
9.接着我就听到了一声气壮山河史无前例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几千人的大合唱我听过,几千人的大合叹我却是生平第一次听到,真是让我开了耳界。我安慰自己死的时候又多了个证明我这一辈子没白活的理由。
10.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
声气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