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明确的法令。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指严明刑罚。谓以刑法晓喻民众。严明的刑罚。明刑[míngxíng]⒈明确的法令。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指严明刑罚。谓以刑法晓喻民众。严明的刑罚。
引证解释
⒈明确的法令。引《诗·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毛传:“刑,法也。”《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⒉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引《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郑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饰,而书其衺恶之状,著之背也。”⒊严明的刑罚。引《荀子·议兵》:“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县明刑大辱於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唐白居易《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旋观怨偶,遽抵明刑。”⒋指严明刑罚。引宋李纲《谢落职依旧宫祠居住表》:“辅相失职,宜即明刑。天地有容,祗从薄责。”⒌谓以刑法晓喻民众。引《南史·宋纪上·武帝》:“阜财利用,繁殖黎元,编户岁滋,疆宇日启,导德明刑,四境有截。”
网络解释
明刑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
综合释义
明确的法令。《诗·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毛传:“刑,法也。”《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郑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饰,而书其衺恶之状,著之背也。”严明的刑罚。《荀子·议兵》:“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县明刑大辱於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唐白居易《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旋观怨偶,遽抵明刑。”指严明刑罚。宋李纲《谢落职依旧宫祠居住表》:“辅相失职,宜即明刑。天地有容,祗从薄责。”谓以刑法晓喻民众。《南史·宋纪上·武帝》:“阜财利用,繁殖黎元,编户岁滋,疆宇日启,导德明刑,四境有截。”明刑[míngxíng]古代一种刑罚。将犯人去其冠饰,书其罪状于背。《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明确的法令。《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
汉语大词典
(1).明确的法令。《诗·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毛传:“刑,法也。”《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2).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郑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饰,而书其邪恶之状,著之背也。”(3).严明的刑罚。《荀子·议兵》:“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唐白居易《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旋观怨偶,遽抵明刑。”(4).指严明刑罚。宋李纲《谢落职依旧宫祠居住表》:“辅相失职,宜即明刑。天地有容,祗从薄责。”(5).谓以刑法晓喻民众。《南史·宋纪上·武帝》:“阜财利用,繁殖黎元,编户岁滋,疆宇日启,导德明刑,四境有截。”
国语辞典
古代一种刑罚。将犯人去其冠饰,书其罪状于背。明刑[míngxíng]⒈古代一种刑罚。将犯人去其冠饰,书其罪状于背。引《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⒉明确的法令。引《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
辞典修订版
古代一种刑罚。将犯人去其冠饰,书其罪状于背。《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明确的法令。《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
其他释义
1.明确的法令。2.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3.严明的刑罚。4.指严明刑罚。5.谓以刑法晓喻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