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学究
xué jiū

【拼音】:xué jiū

【注音】:ㄒㄩㄝˊㄐ一ㄡ

【词性】:名词。

【结构】:学(上下结构)究(上下结构)

【简体】:学究

【繁体】:學究

字义分解
学究的解释
词语解释
学究xuéjiū。(1)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学究[xuéjiū]⒈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例浮夸的学究。英pedant;
基础解释
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引证解释
⒈科举中的科目名。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许孟容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范仲淹﹞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姜遵﹞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⒉读书人的通称。引宋陆游《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维摩。”《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⒊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引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李青莲《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⒋旧指私塾的教师。引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猻王。’”清赵翼《大柳驿》诗:“大柳驛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网络解释
学究(词语释义)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浮夸的学究。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
综合释义
科举中的科目名。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许孟容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范仲淹﹞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姜遵﹞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读书人的通称。宋陆游《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维摩。”《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李青莲《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旧指私塾的教师。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猻王。’”清赵翼《大柳驿》诗:“大柳驛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网友释义
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浮夸的学究。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於唐代的科举制度。
汉语大词典
(1).科举中的科目名。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许孟容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范仲淹﹞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姜遵﹞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2).读书人的通称。宋陆游《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维摩。”《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3).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李青莲《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复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4).旧指私塾的教师。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狲王。’”清赵翼《大柳驿》诗:“大柳驿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国语辞典
本为唐宋时考试的科目之一。《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后用以泛称读书人。《刘知远诸宫调.第一》:「知远便从引至庄上,请王学究写文契了必。」《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学究[xuéjiù]⒈本为唐宋时考试的科目之一。后用以泛称读书人。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刘知远诸宫调·第一》:「知远便从引至庄上,请王学究写文契了必。」《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⒉旧称私塾中的教书先生。引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辨证类·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狲王。』」⒊讽刺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辞典修订版
本为唐宋时考试的科目之一。《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后用以泛称读书人。《刘知远诸宫调.第一》:「知远便从引至庄上,请王学究写文契了必。」《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旧称私塾中的教书先生。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辨证类.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狲王。』」讽刺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辞典简编版
旧称私塾中的教书先生。今讥称迂腐不知变通的读书人。 【造句】他虽然是个博士,做事却只会因循旧例,真是个老学究。
其他释义
①古代科举的一种科目。唐代有“学究一经”(专门研究一种儒家经典),宋代简称“学究”。②泛指儒生。后常指死啃书本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学究气|老学究|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
学究造句
1.他写起文章来,引经据典,咬文嚼句,学究气十足。
2.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3.弟弟背古文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像个老学究似的。
4.吴某村中学究,胸次未见经纶济世之才;虽曾读些孙吴兵法,未曾有半粒微功。
5.可惜,只有‘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八个字。
6.究其原因,皆因后世这些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未得儒家思想的精髓,缺少了孟子那一份学究天人的大智慧、济世安民的大志向与哀众生苦的大慈悲。
7.就让那些“老油条”们认为我是一个“老学究”,似乎是一种逃离这一规则的方式。
8.关于这方面的书,我找到了几本,但这些书多半写得枯燥无味、充满了学究气。
9.英国留学究竟有哪些优势呢?金吉列留学为大家分析一下。
10.为了深入理解西方生理学究竟对瑜伽体位法有何等贡献,我们需要来一场身体内部的探险之旅,开着我们的微型飞船去看看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学究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