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1.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2.即梓潼帝君。
基础解释
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即梓潼帝君。
引证解释
⒈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即梓潼帝君。《明史·礼志四》:“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参见“梓潼帝君”。引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文昌帝,秀士宗师。”清袁枚《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文昌君送上天榜。”清恽敬《文昌宫碑阴录》:“文昌帝君之祀,不知其所始。”
网络解释
文昌帝君(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综合释义
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即梓潼帝君。《明史·礼志四》:“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文昌帝,秀士宗师。”清袁枚《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文昌君送上天榜。”清恽敬《文昌宫碑阴录》:“文昌帝君之祀,不知其所始。”参见“梓潼帝君”。文昌帝君[wénchāngdìjūn]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为中国古代主司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该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历代神仙通监〕称其「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溯其本源,应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而成的。
汉语大词典
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即梓潼帝君。《明史·礼志四》:“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文昌帝,秀士宗师。”清袁枚《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文昌君送上天榜。”清恽敬《文昌宫碑阴录》:“文昌帝君之祀,不知其所始。”参见“梓潼帝君”。《汉语大词典》:梓潼帝君 拼音:zǐtóngdìjūn道教神名。相传名张亚子,居蜀中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祀之。唐宋时封王,元时封为帝君。掌人间功名禄位事。宋吴自牧《梦粱录·外郡行祠》:“梓潼帝君庙,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明史·礼志四》:“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朝。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参阅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