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外史
wài shǐ

【拼音】:wài shǐ

【注音】:ㄨㄞˋㄕˇ

【结构】:外(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

【简体】:外史

【繁体】:外史

字义分解
外史的解释
词语解释
外史wàishǐ。(1)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外史[wàishǐ]⒈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英unofficialhistory;
基础解释
(名)指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儒林~》。
引证解释
⒈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引《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宋陈亮《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清黄遵宪《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⒉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汉黄宪的《天禄阁外史》、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⒊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元张雨称句曲外史,清恽格称白云外史。
网络解释
外史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综合释义
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宋陈亮《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清黄遵宪《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汉黄宪的《天禄阁外史》、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元张雨称句曲外史,清恽格称白云外史。
汉语大词典
(1).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宋陈亮《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清黄遵宪《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2).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汉黄宪的《天禄阁外史》、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3).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元张雨称句曲外史,清恽格称白云外史。
国语辞典
非正史,大抵为琐记及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外史[wàishǐ]⒈非正史,大抵为琐记及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近别史⒉文人常以此作为雅号。引《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一·赵埙传》:「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⒊职官名。职掌记录王者下达于京畿外的命令,并掌理四方邦国志书,三皇五帝的典籍 。
辞典修订版
非正史,大抵为琐记及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文人常以此作为雅号。《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一.赵埙传》:「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职官名。职掌记录王者下达于京畿外的命令,并掌理四方邦国志书,三皇五帝的典籍 。
辞典简编版
非正史,大抵为琐记及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 △别史、野史
其他释义
①指正史以外非官修的稗史、野史:《天禄阁外史》。②指某些旧小说:《儒林外史》。③旧时某些文人的别号:白云外史(即清代恽格)。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外史造句
1.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2.不过,八股文却是一种基础,张牧记得《儒林外史》之中的一句话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3.中外史学交流研究内容宏富,它将为史学史研究开辟新天地,即从它与汉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联就可略见一斑。
4.《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5.笔者半年中画了近百余幅历史题材画,因为画的历史题材是反映东北历史,尽管国内外史学家给予中肯的评定和喝彩,依然是“安贫守道”。
6.通过对内史、外史、移时史、历时史以及科学史学研究进程的考察,以把握世纪之交国际科学史研究的新动向。
7.李健吾晚年回忆,看到小说部分书稿时他们“又惊又喜,又是发愣,这个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写起小说来了呢,而且是部讽世之作,一部新儒林外史”。
8.在我国清代中叶,有一位着名的讽刺小说家,他曾经多次参加清代的科考,终因名落孙山,看透世态炎凉,积十年之功夫写成了我国着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9.想起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一字一泪,大抵如此。
10.昨夜睡不着,与李通电话:就问这个,他答:“因为女人的头发里面是头发。”我追问:“再里面呢?”答:“还是头发。”,——李真狡黠,看来史前史外史后的事,他并非全盘无知。
外史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