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⒈ 勇往直前,不顾惜自身安危。例: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英:dashaheadregardlessofone'ssafety;bedaringregardlessofpersonaldanger;
基础解释
奋勇向前,不顾生命。
引证解释
⒈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引: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梁书·武帝纪上》:“復誓旅江甸,奋不顾身……剋歼大憝,以固皇基。”《明史·李钺等传赞》:“胡世寧奋不顾身,首发奸逆,危言正色,始终一节。”徐迟《牡丹》六:“她们都是英勇的,高尚的,奋不顾身的。”
综合释义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网友释义
褒义词,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与舍生取义的含义相近,多指威胁到生命的情况。
汉语大词典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梁书·武帝纪上》:“复誓旅江甸,奋不顾身……剋歼大憝,以固皇基。”《明史·李钺等传赞》:“胡世宁奋不顾身,首发奸逆,危言正色,始终一节。”徐迟《牡丹》六:“她们都是英勇的,高尚的,奋不顾身的。”
国语辞典
⒈ 勇往直前,不顾生死。引:《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传·蒋王恽传》:「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近义无反顾反畏葸不前畏缩不前
辞典修订版
勇往直前,不顾生死。《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传.蒋王恽传》:「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
辞典简编版
勇往向前,不顾生死。 【造句】车祸发生时,他奋不顾身的抢救受伤的乘客。
成语词典版
01.《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夫小中学君犹有奋不顾身之臣,况于明天子乎!」02.《周书.卷四三.韩雄列传》:「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03.《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列传》:「弘道之后,宝图将缺,怀刘章之辅汉,追郑武之翊周,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04.《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列传》:「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05.《镜花缘.第八二回》:「张良于韩国已亡之后,犹且丹心耿耿,志在报仇,彼时虽未遇害,但他一片不忘君恩之心,也就是奋不顾身。如此忠良,自应也照前例为是。」06.《三侠五义.第一回》:「谁知余忠更有奇异之处,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来做事豪侠,往往为他人奋不顾身。」07.清.林则徐〈会奏九龙洋面轰击夷船情形摺〉:「该将弁等忿激之下,奋不顾身,连放大炮,轰毙夷人多名。」
其他释义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典故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