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掌故
zhǎng gù

【拼音】:zhǎng gù

【注音】:ㄓㄤˇㄍㄨˋ

【词性】:名词。

【结构】:掌(上下结构)故(左右结构)

【简体】:掌故

【繁体】:掌故

字义分解
掌故的解释
词语解释
掌故zhǎnggù。(1)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掌故[zhǎnggù]⒈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例孝文、孝武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列传》英anecdotes;
基础解释
(名)指旧制旧例、故事、史实等:梨园~。
引证解释
⒈亦作“掌固”。官名。汉置,太常属官,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引《史记·儒林列传》:“是时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久应旁求掌故,咨询天官,斟酌繁昌,经营高邑。”南朝宋鲍照《论国制启》:“伏见彭城国旧制,犹有数卷,虽多殊革,大纲可依,愚谓宜令掌固刊而撰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清卢文弨《锺山札记·掌固》:“固,本与‘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与《周礼·夏官》之掌固,其职自殊。”⒉旧制旧例;故事,史实。引《史记·龟策列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宋岳珂《愧郯录·服章入衔》:“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明史·杨廷和传》:“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钱穀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却也使昧于掌故。”
网络解释
掌故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综合释义
亦作“掌固”。官名。汉置,太常属官,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史记·儒林列传》:“是时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久应旁求掌故,咨询天官,斟酌繁昌,经营高邑。”南朝宋鲍照《论国制启》:“伏见彭城国旧制,犹有数卷,虽多殊革,大纲可依,愚谓宜令掌固刊而撰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清卢文弨《锺山札记·掌固》:“固,本与‘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与《周礼·夏官》之掌固,其职自殊。”旧制旧例;故事,史实。《史记·龟策列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宋岳珂《愧郯录·服章入衔》:“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明史·杨廷和传》:“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钱穀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却也使昧于掌故。”
汉语大词典
(1).亦作“掌固”。官名。汉置,太常属官,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史记·儒林列传》:“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久应旁求掌故,咨询天官,斟酌繁昌,经营高邑。”南朝宋鲍照《论国制启》:“伏见彭城国旧制,犹有数卷,虽多殊革,大纲可依,愚谓宜令掌固刊而撰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清卢文弨《钟山札记·掌固》:“固,本与‘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与《周礼·夏官》之掌固,其职自殊。”(2).旧制旧例;故事,史实。《史记·龟策列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宋岳珂《愧郯录·服章入衔》:“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明史·杨廷和传》:“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于朝章掌故也,明于兵刑钱谷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却也使昧于掌故。”
国语辞典
国家的故事、史实、惯例。即今一国的典章制度或故事传说。掌故[zhǎnggù]⒈国家的故事、史实、惯例。即今一国的典章制度或故事传说。引《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⒉职官名。周代时负责防御城池,汉时掌管礼乐制度,唐代则看守仓库、陈设等。英语anecdote,tales(esp.abouthistoricalfigure)​法语anecdote
辞典修订版
国家的故事、史实、惯例。即今一国的典章制度或故事传说。《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职官名。周代时负责防御城池,汉时掌管礼乐制度,唐代则看守仓库、陈设等。
辞典简编版
故事、史实、惯例。即典章制度或故事传说。 【造句】李教授学博识广,对于古典文学中各个掌故都知之甚详。
其他释义
旧制、旧例,后多指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史实或传说:考究掌故|明于掌故|前朝掌故。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掌故造句
1.。
2.虽名震江淮,但在现存古代志书中俺们找不到关于姜仁惠的丝毫记载,有的似乎只是民间的掌故、传说。
3.他历时一年,在散文随笔版写了反映长沙古城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的帖文《旧城琐记》,受到网友极大关注。
4.其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评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读书杂记等。
5.居渐久,乃得识主人吕君天宝,与交谈,绝不似一般商贾中人,举凡时势之趋向,社会之变动,以及厦埠之掌故,无不历晓,较诸缙绅先生,识见更远大有加。
6.受中国几千年礼教思想的洗礼,父辞子继,累世不衰的家族才是当世人所推崇的,像张公艺九世同居,历世旌表的掌故,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表率。
7.轶闻、掌故均属史料范畴,它可以多侧面展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状,以弥补官修正史的缺失。
8.群臣见陛下西取蜀,东取吴,易于反掌,故谄谀躁竞之人争献策画,劝开河北,不为国家深谋远虑,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
9.但这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既有史家风骨又时时穿插掌故杂说的上好美文,这是这位老报人的一手绝活。
10.这本书节奏明快,另外还穿插了一些趣味盎然的文史掌故
掌故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