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庐山面目
lú shān miàn mù

【拼音】:lú shān miàn mù

【注音】:ㄌㄨˊㄕㄢㄇ一ㄢˋㄇㄨˋ

【词性】:成语。

【简体】:庐山面目

【繁体】:廬山面目

字义分解
庐山面目的解释
词语解释
见“庐山真面目”。庐山面目[lúshānmiànmù]⒈见“庐山真面目”。
基础解释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引证解释
⒈见“庐山真面目”。
网友释义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汉语大词典
见“庐山真面目”。《汉语大词典》: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  拼音:lúshānzhēnmiànmù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庐山、山名,位于江西九江市南。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作“庐山面目”。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李翁﹞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又作“庐山真面”。清杨伦《〈杜诗镜铨〉序》:“今之杜诗,汩于谬解,多有诗义本明,因解而晦,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国语辞典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庐山面目[lúshānmiànmù]⒈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〇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成语解释庐山面目
辞典修订版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零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成语词典版
01.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零下.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02.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比之情史者,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其他释义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
清·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近反义词
庐山面目造句
1.珊珊来迟的主任终于把那女孩子带了进来,并说道,而大家也一睹其庐山面目!吗的,被湘文真鸟人欺骗了。
2.那么,怎样把他们这种文化的错觉转变过来,让他们真的见一次中国文化壮丽的“庐山面目”?
3.至于这只蹄子主人的庐山面目,则必须要站在山岳上才看到。
4.或者是和不水下快乐围棋散心,尽掩庐山面目,从不显山露水。
5.金色的光芒在茫茫的混沌中现出了它的庐山面目,只见一座三十三层的金色宝塔,在混沌中发出万丈的金色光芒。
6.这个人果然如众匪所言,一直背对着牢门,所以很难看到庐山面目,只能看到他身着青色宽领袍服,头挽高髻,正襟危坐,如渊凭岳峙一般,巍巍不动,如同槁木。
7.七杀旗杀手剑法怪异,神秘莫测,令人无法猜测,武林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庐山面目
8.这个人果然如众匪所言,一直背对着牢门,所以很难看到庐山面目,只能看到他身着青色宽领袍服,头挽高髻,正襟危坐,如渊凭岳峙一般,巍巍不动,如同槁木。https://www.chazidian.com/zj-293921/造句
9.至于这只蹄子主人的庐山面目,则必须要站在山岳上才看到。[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293921/造句网]
庐山面目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