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搢笏
jìn hù

【拼音】:jìn hù

【注音】:ㄐ一ㄣˋㄏㄨˋ

【结构】:搢(左右结构)笏(上下结构)

【简体】:搢笏

【繁体】:搢笏

字义分解
搢笏的解释
词语解释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2.引申指朝见。搢笏[jìnhù]⒈亦作“搢忽”。⒉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⒊引申指朝见。
引证解释
⒈亦作“搢忽”。⒉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引《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初受封,搢笏登天廷。”⒊引申指朝见。引明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异焉,勅建灵谷寺……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网络解释
搢笏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墨子·公孟》就有公孟子搢笏而见墨子的描写:“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综合释义
亦作“搢忽”。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初受封,搢笏登天廷。”引申指朝见。明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异焉,勅建灵谷寺……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汉语大词典
亦作“搢忽”。(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袆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初受封,搢笏登天廷。”(2).引申指朝见。明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异焉,敕建灵谷寺……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国语辞典
把笏版插在腰带上。搢笏[jìnhù]⒈把笏版插在腰带上。引《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辞典修订版
把笏版插在腰带上。《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其他释义
1.亦作'搢忽'。2.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3.引申指朝见。
搢笏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