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校勘
jiào kān

【拼音】:jiào kān

【注音】:ㄒ一ㄠˋㄎㄢ

【词性】:动词。

【结构】:校(左右结构)勘(左右结构)

【简体】:校勘

【繁体】:校勘

字义分解
校勘的解释
词语解释
校勘jiàokān。(1)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1)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校勘[jiàokān]⒈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英collation;校勘[xiàokān]⒈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英Xiaokan,officer;
基础解释
(动)比较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考订文字异同,以确定其原貌。
引证解释
⒈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引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⒉犹核实。比较核对。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⒊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引《宋史·欧阳修传》:“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网络解释
校勘校勘,指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
综合释义
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犹核实。比较核对。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宋史·欧阳修传》:“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汉语大词典
(1).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2).犹核实。比较核对。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3).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宋史·欧阳修传》:“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国语辞典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校勘[jiàokān]⒈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近订正⒉职官名。宋代掌校订书籍的官吏。英语tocollate德语Textkritik(S,Sprachw)​,vergleichen(V)​法语conciliation
辞典修订版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着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也作「校雠」。职官名。宋代掌校订书籍的官吏。
辞典简编版
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 【造句】校勘古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善本。
其他释义
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近反义词
校勘造句
1.这部书的校勘实在太差,再加以辗转传抄,以致于鲁鱼帝虎,错误百出。
2.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复古书原貌。
3.惠栋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
4.它们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古籍文意解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5.他出于“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萌生了“重校正史之愿”,发誓搜罗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辑印。
6.我们首先将散见于各书的墓志释文收集起来,再利用所能见到的拓片逐字进行校勘
7.”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8.他进行的这项古籍整理工作,包括校勘文字,训释词语,钩玄提要,著为目录,其成就是显赫的。
9.但是,美玉微瑕,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中校勘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是属于校对的技术性错误。
10.汪本在白诗的编集、校勘、考证、辑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白诗在清代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版本。
校勘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