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泔鱼
gān yú

【拼音】:gān yú

【注音】:ㄍㄢㄩˊ

【结构】:泔(左右结构)鱼(上下结构)

【繁体】:泔魚

字义分解
泔鱼的解释
词语解释
《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晩也。'杨倞注:'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说。'清卢文弨《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
基础解释
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
引证解释
⒈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引《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餘,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杨倞注:“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説。”清卢文弨《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宋王安石《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诗:“泔鱼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网络解释
泔鱼泔鱼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王安石的《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
综合释义
《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餘,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杨倞注:“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説。”清卢文弨《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宋王安石《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诗:“泔鱼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汉语大词典
《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馀,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杨倞注:“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说。”清卢文弨《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宋王安石《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诗:“泔鱼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其他释义
1.《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晩也。'杨倞注:'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说。'清卢文弨《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
泔鱼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