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无可奈何wúkě-nàihé。(1)没有办法;无能为力。无可奈何[wúkěnàihé]⒈没有办法;无能为力。例既已无可奈何。——《战国策·燕策》然终无可奈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出无可奈何。——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英helpless;havenoalternative;havenowayout;beutterlyhopeless;
基础解释
指事已如此,想挽回已无能为力(奈何:怎么办,指没有办法)。该成语在句中常作定语、谓语、状语,也作宾语。
引证解释
⒈亦作“无可柰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引《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大哭,极哀。既已,无可柰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柰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夫智不足以知贤,无可奈何矣。”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杂乱间厕,无可奈何。”金元好问《赵州学记》:“庙学之存亡,亦付之无可柰何而已。”巴金《探索集·怀念烈文》:“或者是烈文,或者是另一个朋友无可奈何地说一声:‘走吧!’”
释义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综合释义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了。◎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汉语大词典
亦作“无可柰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大哭,极哀。既已,无可柰何,乃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柰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夫智不足以知贤,无可奈何矣。”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杂乱间厕,无可奈何。”金元好问《赵州学记》:“庙学之存亡,亦付之无可柰何而已。”巴金《探索集·怀念烈文》:“或者是烈文,或者是另一个朋友无可奈何地说一声:‘走吧!’”
国语辞典
毫无办法。《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也作「莫可奈何」、「无可如何」、「无计奈何」。无可奈何[wúkěnàihé]⒈毫无办法。也作「莫可奈何」、「无可如何」、「无计奈何」。引《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近莫可如何望洋兴叹成语解释无可奈何
辞典修订版
毫无办法。《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屍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也作「莫可奈何」、「无可如何」、「无计奈何」。
辞典简编版
一点办法也没有。 【造句】尽管科学如此昌明,但人类对暴风雪、龙卷风等天灾仍是无可奈何。
成语词典版
01.《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屍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源)02.《水浒传.第一六回》:「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03.《喻世明言.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贤婿,此处非你久停之所,怕惹出是非,贻累不小,快请回罢。』教管家婆将两般首饰,纳在公子袖中,送他出去。鲁公子无可奈何,只得挹泪出门去了。」04.《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众人都是奉承高老的,那一个不极口赞成。钱青此时无可奈何,只推出恭。」05.《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县也晓得他赔补得苦了,此情未知真伪,又被秀童的爹娘左禀右禀,无可奈何。」06.《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女儿久闻得此人英风义气,到有几分慕他,只碍着爹娘做主,无可奈何。」07.《醒世姻缘传.第二零回》:「晁夫人乍闻了,也不免生气,无可奈何。」
典故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出处
《史记·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