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相和歌
xiāng hè gē

【拼音】:xiāng hè gē

【注音】:ㄒ一ㄤㄏㄜˋㄍㄜ

【结构】:相(左右结构)和(左右结构)歌(左右结构)

【简体】:相和歌

【繁体】:相和歌

字义分解
相和歌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古歌名。相和歌[xiānghègē]⒈古歌名。
引证解释
⒈古歌名。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引《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网络解释
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综合释义
古歌名。《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相和歌[xiānghègē]在西汉至魏、晋时期,乐府对北方民间歌曲进行艺术加工,并加上管弦乐器的伴奏,衍变成相和歌。相和歌有几种类型: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徒歌。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凡乐章古辞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又云:「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前者即是指不用任何伴唱伴奏的民间歌曲,后者是指发展为相和形式,由击节鼓者主唱,并由管弦乐器更叠相和,是相和歌的典型方式。若未用丝竹乐器,人声与打击乐器相伴和,可追溯更早,如〔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又如〔庄子·大宗师〕所记「磋来桑户」之歌,宋玉〔对楚王问〕所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则是人声伴唱的形式。
汉语大词典
古歌名。《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
国语辞典
乐曲名。为两汉及魏晋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所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不用任何伴唱、伴奏,后一人唱,三人和,也有以乐器与歌曲相和的。伴奏的乐器除歌者所执的节鼓外,常用的有琴、瑟、琵琶、笛、筝、笙等。相和歌[xiānghègē]⒈乐曲名。为两汉及魏晋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所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不用任何伴唱、伴奏,后一人唱,三人和,也有以乐器与歌曲相和的。伴奏的乐器除歌者所执的节鼓外,常用的有琴、瑟、琵琶、笛、筝、笙等。
其他释义
1.古歌名。
相和歌造句
1.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的俗乐,是相和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相和歌辞初为乐府相和歌艺术的表演文本,兴盛于汉、魏,后为历代文人拟作不绝。
3.演出曲目一共七首,分别是《相和歌·子吟》、《上邪》、《墨香》、《茶香》、《古琴·鸥鹭忘机》《虞美人》、《礼》。
4.演出曲目一共七首,分别是《相和歌·子吟》、《上邪》、《墨香》、《茶香》、《古琴·鸥鹭忘机》《虞美人》、《礼》。[https://www.chazidian.com/zj-168413/相和歌造句]
5.演出曲目一共七首,分别是《相和歌·子吟》、《上邪》、《墨香》、《茶香》、《古琴·鸥鹭忘机》《虞美人》、《礼》。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网
6.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的俗乐,是相和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
相和歌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