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跗萼
fū è

【拼音】:fū è

【注音】:ㄈㄨㄜˋ

【结构】:跗(左右结构)萼(上下结构)

字义分解
跗萼的解释
词语解释
1.亦作'跗蕚'。2.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3.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
基础解释
亦作/'跗蕚/'。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
引证解释
⒈亦作“跗蕚”。⒉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引北周王褒《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清乐钧《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⒊亦作“跗鄂”。引《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赵郡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唐李峤《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网络解释
跗萼跗萼是汉语词语,解释之一为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出自王褒《送观宁侯葬》。
综合释义
亦作“跗蕚”。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北周王褒《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清乐钧《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赵郡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唐李峤《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汉语大词典
亦作“跗萼”。(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北周王褒《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萼盛开繁。”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清乐钧《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2).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萼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萼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赵郡以跗萼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唐李峤《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跗萼造句
1.遂得任兼文武,声彰出内,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跗萼连晖,聊椒繁衍,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跗萼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