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西安事变
西
xī ān shì biàn

【拼音】:xī ān shì biàn

【注音】:ㄒ一ㄢㄕˋㄅ一ㄢˋ

【繁体】:西安事變

字义分解
西安事变的解释
词语解释
西安事变Xī’ānShìbiàn。(1)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为逼蒋联共抗日而拘捕蒋介石,实行的一次“兵谏”。
基础解释
1.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为逼蒋联共抗日而拘捕蒋介石,实行的一次“兵谏”。2.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网络解释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兵谏)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国语辞典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西安遭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劫持事件,至二十五日解决,史称为「西安事变」。
其他释义
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红军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联共抗日。同年12月4日,蒋到西安督战。张、杨在向蒋屡次进谏无效后决定“兵谏”,于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八项主张。16日,中国共产党应张、杨电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调停,争取蒋介石抗日。经过周恩来等多方面的耐心工作,迫使蒋于24日接受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25日,蒋在张学良陪同下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国抗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造句
1.蒋介石侍从官钱大钧日记出版佐证西安事变等历史。
2.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在始,今天的世界又会呈现怎样一付面貌呢?无论如何,伟大的中华民族与同样伟大的日尔曼民族化友为敌,细细想来,终是历史一件憾事。
3.西安事变爆发,国家处于重大危险面前,其危险性就在日本必然地乘机进攻,其得和平解决,实是如天之福。
4.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事件,这一偶然事变反映了当时中国走向国内合作,全民族抗日的历史必然。
5.西安事变被兵不血刃的和平解决了。
6.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7.“西安事变”始终是围绕苏俄远东战略安全的核心利益展开的。
8.他发动西安事变是将自己的国家观见诸实际的惊世之举。
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
10.“西安事变”后,他受周恩来的委派,将东北流亡同胞团结组织起来,创建了东北救亡总会。
西安事变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