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声东击西shēngdōng-jīxī。(1)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声东击西[shēngdōngjīxī]⒈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例按预定的计划,我们要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把敌人吸引到温水方向。——《遵义会议放光芒》英makeafeinttotheeastandattackinthewest;
基础解释
声:声张。击:打击。表面声称要攻击东边,而实际却攻击西边。现指故意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引证解释
⒈表面上声言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引语出《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水浒传》第十八回:“这雷横亦有心要救晁盖,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朱仝説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晁盖走了。”袁庙等《辛亥革命徵信录》:“是夜革党拟於十二句鐘,由汉口起事,声东击西,使武昌不暇筹备。”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⒉形容动作、说话、行文等变化莫测。引清李渔《玉搔头·讲武》:“一任他声东击西,藏头露尾,俺自有应八面的雄捍蔽。”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他的语言,采取了长段排比,上下骈偶,新旧词汇并用,有时寓庄于谐,有时寓谐于庄,声东击西,真假相伴,抑扬顿挫,变化无穷的手法。”
综合释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国语辞典
语本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三.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比喻虚张声势,使人产生错觉,实则集主力击于不备之处。声东击西[shēngdōngjíxī]⒈语本唐·杜佑比喻虚张声势,使人产生错觉,实则集主力击于不备之处。引《通典·卷一五三·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言击东,其实击西。」《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把守。」成语解释声东击西
辞典修订版
语本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三.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比喻虚张声势,使人产生错觉,实则集主力击于不备之处。《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把守。」
辞典简编版
比喻虚张声势,使人产生错觉,实则集中主力攻击其不备之处。语本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三.兵六》。 【造句】他们以声东击西的方法转移敌人的注意,成功的攻占了山头。
成语词典版
01.《宋史.卷四五二.忠义列传七.高敏》:「兵家之事,声东击西,环庆尝破白豹、金汤,结衅已深,不可不备。」02.《明史.卷一八三.倪岳列传》:「夫声东击西者,贼寇之奸态也。捣虚批亢者,兵家之长策也。」03.《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蜀兵合为一处而来,以一分当我四分:其必出四也。」04.《荡寇志.第二一回》:「我久已想要用声东击西之计,到彼纵火,诱那厮去救,此关可破。」05.《清史稿.卷一五一.交通志三》:「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
其他释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
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