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对读
duì dú

【拼音】:duì dú

【注音】:ㄉㄨㄟˋㄉㄨˊ

【结构】:对(左右结构)读(左右结构)

【繁体】:對讀

字义分解
对读的解释
词语解释
1.犹校对。对读[duìdú]⒈犹校对。
基础解释
犹校对。
引证解释
⒈犹校对。引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〇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
网络解释
对读科举制度中,乡、会试用誊录试卷送考官评阅的办法,以防作弊。
综合释义
犹校对。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对读[duìdú]
汉语大词典
犹校对。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于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录所誊录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录官送于对读所,谨饬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于至明堂,分房阅卷。”
对读造句
1.这些对读者情绪准确拿捏的点滴让这本书成为你长途旅行的好伴侣,只是别让乘务员看到你的眼泪。
2.可是大家对风水问题似乎都一知半解,于是就对读者讲讲居室风水。
3.还有明代王思任的“独有书声声最清,此声达天天亦听”,清代郑板桥的“小楼良夜静,还忆读书声”,都是对读书声的赞美。
4.盗版书、“伪书”和“误导书”的泛滥,对读者的心灵造成了极大毒害。
5.赫施的阐释学坚持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作品的本义,它对读者来说是客观的。
6.编辑部对读者的建议一条条进行了整理。
7.漫画书常常对读者来说是个脑力锻炼,读者们常常绞尽脑汁寻找外表线索和人物特点来辨认出来哪个人是哪个人。
8.第四章“文本的召唤”,主要从作品超逸时代的思想内涵,自由开放的本文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本因素对读者接受的影响。
9.通过几次跟随闻大姐采访,使我认识到,她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她微笑着面对读者,她怒目呵叱那些不道德的人。
10.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对读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