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进士
jìn shì

【拼音】:jìn shì

【注音】:ㄐ一ㄣˋㄕˋ

【词性】:名词。

【结构】:进(半包围结构)士(独体结构)

【简体】:进士

【繁体】:進士

字义分解
进士的解释
词语解释
进士jìnshì。(1)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进士[jìnshì]⒈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英asuccessfulcandidateinthehighestimperialexaminations;
基础解释
(名)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引证解释
⒈古代指贡举的人才。引《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⒉荐举贤士。引《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⒊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明清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引唐姚合《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网络解释
进士(科举考试最高等级)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综合释义
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明清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唐姚合《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汉语大词典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明清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唐姚合《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国语辞典
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进士[jìnshì]⒈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引《红楼梦·第二回》:「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县。」
辞典修订版
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红楼梦.第二回》:「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陞了本府知县。」
辞典简编版
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沿袭此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略改其制,举人参加会试通过后再参加殿试,殿试通过者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皆称为「进士」。 【造句】]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如愿高中进士。
其他释义
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进士造句
1.明清实行科举制度,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接出午门,在鼓乐仪仗引导下,经天安门,东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篷内。
2.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萧颖士,二十七岁中进士,儒释道三教无不精通博识,文章学术知名当时,但性情暴躁,恃才傲物。
3.晴天霹雳!他穿越了!雷电交加!他的姥爷叫忠贤,姓魏!还好,他不用念八股就能中秀才,还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他只要对贪官说“知道我姥爷是谁不?”。
4.周一《玉堂春》,周二《二进宫》,周三《三对面》,周四《四进士》,周五《五典坡》。一周好戏连台,祝福你周末愉快自导自演《猪八戒背媳妇》。
5.如前所述,同者,即不同也;可以揣想,在座才子脑中闪现的佳对,十之八九都是“同进士”;明摆着,同进士非同进士嘛。
6.就是世子吴世勋这个进士也因为身份问题既不能外放做个知县,又不能在京城做个要害岗位,只能在礼部这个清水衙门坐个清水的冷板凳。
7.即使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郑板桥、赵之谦等“逃出”馆阁体诸人,都是举人、进士出身,都曾是馆阁体中人。
8.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9.结果放榜,兄长考取,弟弟落弟,兄长高孝标又于春试后,考取进士
10.常科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科等五十多种,可谓包罗万象。
进士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