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典章制度
diǎn zhāng

【拼音】:diǎn zhāng

【简体】:典章制度

【繁体】:典章制度

字义分解
典章制度的解释
词语解释
典章制度diǎnzhāngzhìdù。(1)古代的法令规范。典章制度[diǎnzhāngzhìdù]⒈古代的法令规范。英ancientlawsandregulations;
引证解释
⒈古代的法令规范。引金王若虚《诸史辨惑》:“典章制度时或损益不同,至于名教人伦,岂容殊致?尊亲之道,孰可偏废?”
网络解释
典章制度典章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从很早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十分重视典章制度的建设。
网友释义
典章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从很早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十分重视典章制度的建设。《史记》中的“书”和后来各朝正史中的“志”、“录”就留下了丰富的有关典制的记载。此外,还有不少典制方面的专书,如《文献通考》、《通典》、《通志》,以及各种“法令”、“律则”、“典章”、“会要”、“会典”等等。可见,历代先人们是十分重视政权制度建设的,并留下了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规范和操作方式。
汉语大词典
古代的法令规范。金王若虚《诸史辨惑》:“典章制度时或损益不同,至于名教人伦,岂容殊致?尊亲之道,孰可偏废?”
国语辞典
指一国的礼乐文物、法令制度,如:「西周的典章制度已相当完备、进步。」典章制度[diǎnzhāngzhìdù]⒈指一国的礼乐文物、法令制度。例如:「西周的典章制度已相当完备、进步。」
辞典简编版
指一国的礼乐文物、法令制度。 【造句】西周的典章制度已相当完备、进步。
其他释义
1.古代的法令规范。
典章制度造句
1.本书分别介绍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公文档案、书札、日记、回忆录、笔记、诗歌、传记、报刊,并评论它们的价值,兼及纪传史、年谱、方志及典章制度
2.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卧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
3.陶弘景博学多艺,善琴棋,工草隶行书,通晓历代典章制度,平生著作甚多,为医、道两家所推崇。
4.根据其子伍朝枢在《哀启》中的记载,伍廷芳“年三十三,以为欲救国危,非赴欧美精研法学,举吾国典章制度之不适者,改弦更张不可。
5.杜佑《通典》总结历代典章制度,开“政书”。
6.在“小康”社会里,天下为家,战争不断,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7.而辽金旧俗一度成为连接“礼”与“俗”的桥梁,祖述大金使满族在接受国家典章制度时有一种归属感,减少了推行典章制度的阻力。
8.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
9.《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与二十五史相为表里的纪载典章制度文献的史书,则有《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通常称为“十通”。
10.《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与二十五史相为表里的纪载典章制度文献的史书,则有《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通常称为“十通”。
典章制度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