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沈周
shěn zhōu

【拼音】:shěn zhōu

【注音】:ㄕㄣˇㄓㄡ

【结构】:沈(左右结构)周(半包围结构)

【简体】:沈周

【繁体】:沈周

字义分解
沈周的解释
词语解释
(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事科举,以绘画作诗为业。擅画山水,中年后所绘大幅风格沉着浑厚。亦作细笔,人称“细沈”。兼工花鸟、人物。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工书善诗文。有《东庄图》等存世。著有《石田集》。沈周[shěnzhōu]⒈(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事科举,以绘画作诗为业。擅画山水,中年后所绘大幅风格沉着浑厚。亦作细笔,人称“细沈”。兼工花鸟、人物。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工书善诗文。有《东庄图》等存世。著有《石田集》。
基础解释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网络解释
沈周(明代书画大师)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汉语大词典
(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事科举,以绘画作诗为业。擅画山水,中年后所绘大幅风格沉着浑厚。亦作细笔,人称“细沈”。兼工花鸟、人物。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工书善诗文。有《东庄图》等存世。著有《石田集》。
国语辞典
人名。(西元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少从陈孟贤学,及长,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于画,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著有《客坐新闻》、《石田集》、《石田诗钞》等。沈周[shěnzhōu]⒈人名。(西元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少从陈孟贤学,及长,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于画,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著有《客坐新闻》、《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辞典修订版
人名。(公元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少从陈孟贤学,及长,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于画,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着有《客坐新闻》、《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其他释义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事科举,以绘画作诗为业。擅画山水,中年后所绘大幅风格沉着浑厚。亦作细笔,人称“细沈”。兼工花鸟、人物。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工书善诗文。有《东庄图》等存世。著有《石田集》。
沈周造句
1.樗仙山水出自沈周,本幅人物竹石芭蕉皆极似石田风貌,惟点苔过繁,笔力亦弱。
2.沈周的手势如何,是否双手笼袖,抑或一手拈须?皆不得而知,但参考其他肖像的拍摄角度,可以推断,潘博山所藏沈周像原本似是半身,而非全身。
3.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
4.沈周的山水画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
5.只是山水画的盛名大过了其花鸟画,且多为论者所道。但是这并不代表沈周在其花鸟画上的成就低于了山水画的成就。
6.他们擅长传统的大写意泼墨山水,吸取了沈周、石涛、八大山人、张大千等名家精髓,融入现代书画技艺,作品题材广义。
7.这幅图曾历经沈周、项圣谟、高士奇及清代内府等鉴藏,民国时散佚宫外,被分两段,后半段被著名画家和收藏家陈半丁所收。
沈周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