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温病
wēn bìng

【拼音】:wēn bìng

【注音】:ㄨㄣㄅ一ㄥˋ

【结构】:温(左右结构)病(半包围结构)

【繁体】:溫病

字义分解
温病的解释
词语解释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温病[wēnbìng]⒈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
引证解释
⒈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引《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中山祝恬,字伯林,公车徵,道得温病。”
网络解释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综合释义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中山祝恬,字伯林,公车徵,道得温病。”
汉语大词典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中山祝恬,字伯林,公车徵,道得温病。”
其他释义
1.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
温病造句
1.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及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等。
2.其中在中医治疗上,新版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3.广东省发布的新版登革热防治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也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4.新版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5.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6.五年前范汪病重,范宁便开始替父授学,两年后范汪病故,转年,大司马桓温病故。
7.中医属温病、怔忡、胸痹、虚劳等范畴。 
8.他是医学世家出身,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不仅在温病学方面有着极高造诣,医德医风上面也是一等一的。
9.温病中有发热,也有恶寒,一定是上焦病证。
10.通过对金元时期温病学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展示温病理论在金元时期的发展情况。
温病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