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同异
tóng yì

【拼音】:tóng yì

【注音】:ㄊㄨㄥˊ一ˋ

【结构】:同(半包围结构)异(上下结构)

【简体】:同异

【繁体】:同異

字义分解
同异的解释
词语解释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相同与不同。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谓差异,不同。异议。亦指立异议。引申指有异志,叛乱。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同异[tóngyì]⒈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⒉相同与不同。⒊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⒋谓差异,不同。⒌异议。亦指立异议。⒍引申指有异志,叛乱。⒎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基础解释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相同与不同。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谓差异,不同。异议。亦指立异议。引申指有异志,叛乱。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引证解释
⒈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参见“坚白同异”。引《庄子·天下》:“﹝惠施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成玄英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⒉相同与不同。引《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⒊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引宋苏轼《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⒋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引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盖晋史凡十八家,而唐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⒌异议。亦指立异议。引《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滂,为汉司徒”裴松之注引晋袁宏《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致疑隟”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⒍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引《宋书·武帝纪下》:“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张炽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⒎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引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詘。”
网络解释
同异同异:词语解释
综合释义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惠施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成玄英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坚白同异”。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宋苏轼《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盖晋史凡十八家,而唐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滂,为汉司徒”裴松之注引晋袁宏《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致疑隟”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张炽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詘。”同异[tóngyì]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着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网友释义
古代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
汉语大词典
(1).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惠施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成玄英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坚白同异”。(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宋苏轼《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盖晋史凡十八家,而唐人修书又出于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滂,为汉司徒”裴松之注引晋袁宏《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致疑隙”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张炽从绛衫左右三十馀人,入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诋先儒同异,不怿,数沮诘其言。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诎。”
国语辞典
同与不同。同异[tóngyì]⒈同与不同。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⒉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辞典修订版
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着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其他释义
1.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2.相同与不同。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4.谓差异,不同。5.异议。亦指立异议。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同异造句
1.善善恶恶,不可以诬,故称一字,则至明矣;定褒贬是非之宜,泯同异纷纶之论。
2.区分类比法与归谬法的同异,目的在于在论证中更好地运用这两种方法,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具体逻辑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组合具体逻辑形式而形成的结构具体思维成果的逻辑。具体逻辑形式是具体逻辑的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结构模式,是运用具体语词表这的逻辑形式。
4.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5.哎唷,那可害了这两妹妹了,所以,长公主赶紧说禀太后、皇上,我们三人一直相处得很好,情同异姓姐妹。
6.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7.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 
8.考察其代表人物戴震、阮元各自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汉学治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9.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
10.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
同异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