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辞理
cí lǐ

【拼音】:cí lǐ

【注音】:ㄘˊㄌ一ˇ

【结构】:辞(左右结构)理(左右结构)

【繁体】:辭理

字义分解
辞理的解释
词语解释
1.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辞理[cílǐ]⒈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基础解释
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引证解释
⒈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引晋范宁《<春秋穀梁传>序》:“《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故辞理庸儁,莫能翻其才。”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詰,无不惭退。恐非奬进言者。”
网络解释
辞理词语解析
综合释义
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晋范宁《<春秋穀梁传>序》:“《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故辞理庸儁,莫能翻其才。”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詰,无不惭退。恐非奬进言者。”
网友释义
cílǐㄘㄧˊㄌㄧˇ辞理(辞理)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晋范宁《序》:“《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故辞理庸儁,莫能翻其才。”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
汉语大词典
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体性》:“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
辞理造句
1.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
2.艺术家们也不容易,这几年随着当代艺术热,艺术家们就像是羊肉串儿,有各种由头、说辞、理论等名目被架起来烧烤。
3.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古代汉语用典修辞理论建立起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构架。
4.我没见过古人所说的兰,或者见到过但不认得,心目中的兰,自是画中的或是通常盆栽的,也像许多人一样,把古人对兰的颂辞理解为是给它们的。
5.林振义此前因涉盗卖灵骨塔而已被收押禁见,原本他并未想请辞理事长,不过经此一事已确定下台。
6.司农性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
7.清代经师而工骈文者不一,盖以娴于小学声韵而善俪辞,理有固然者。查字典造句www.chazidian.com
辞理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