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三桓
sān huán

【拼音】:sān huán

【注音】:ㄙㄢㄏㄨㄢˊ

【结构】:三(独体结构)桓(左右结构)

【简体】:三桓

【繁体】:三桓

字义分解
三桓的解释
词语解释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唐刘知几《史通·辨职》:“昔鲁叟之修《春秋》也,不藉三桓之势;汉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清钱谦益《拜观睢阳五老图》诗:“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三桓[sānhuán]⒈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引证解释
⒈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引《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唐刘知几《史通·辨职》:“昔鲁叟之修《春秋》也,不藉三桓之势;汉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清钱谦益《拜观睢阳五老图》诗:“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
网络解释
三桓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汉语大词典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唐刘知几《史通·辨职》:“昔鲁叟之修《春秋》也,不藉三桓之势;汉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清钱谦益《拜观睢阳五老图》诗:“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
国语辞典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因皆为桓公之后,故称为「三桓」。三桓[sānhuán]⒈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因皆为桓公之后,故称为「三桓」。引《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
辞典修订版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因皆为桓公之后,故称为「三桓」。《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也称为「三家」。
其他释义
1.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三桓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